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海力波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个人简介:

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民俗学、壮族社会文化、族群认同等。

  • 道出真我
    海力波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在民族-国家的建设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黑衣壮人不断对本族群文化传统加以改造、再阐释甚至重新发明,以确立文化自我的核心,划分“我群/他群”的认同边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序格局”的自我意识和族群认同观念。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实践过程,黑衣壮族群文化表征过程中所体现的“复调”色彩,正说明族群认同既受到外在的时代主流“话语型”和现实功利的影响,也受到族群的人观、宇宙观等文化认知体系的制约,从而揭示了认同建构与自我塑造的微妙关联。本书是对壮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认同重构过程的翔实的民族志记录,对从事人类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族群认同研究和壮族研究的读者有所裨益。
  • 族群认同研究综述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为黑衣壮族群认同研究综述,通过近距离地观察黑衣壮族群的建构、生成、发展来认识和体会黑衣壮族群文化、壮族文化乃至当代中国社会中民族文化传统的改造与“重新发明”的过程。研究在人类学族群认同学说和文化研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黑衣壮这一个案,从某个侧面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自我建构、族群认同、文化表征三个层面间的复杂关系。以此为基础,尝试对人类学的族群认同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中日益重要的认同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 现代性的边缘:黑衣壮族群的民族志考察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首先介绍了那坡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生态环境等基本状况;其次介绍了那坡县的族群划分,壮族人口占比82.7%,作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壮族又分为“平地壮”与“黑壮”两大类;最后以田野调查的主要地点文寨为中心,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性对村庄的改变。
    关键词:
  • 三界之内:黑衣壮族群的自我与人观表述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以自我与人观的建构理论为核心,介绍了黑衣壮族群时间、空间观念以及自我观、人观和宇宙观。首先从黑衣壮人对现代生活世界的感知方式,如宇宙观的表述、房屋建筑的象征及时空象征进行记录;其次考察黑衣壮自我与人观表述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这两个方面的有机协调,包括生活、灵魂、做人等观念;最后提出希望对其人观的记录、分类与研究,可以使黑衣壮人对本文化加以反思,同时建构更具时代特征的黑衣壮生活方式。
    关键词:
  • 另类“差序格局”:黑衣壮族群认同的发展与变迁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围绕着黑衣壮认同边界与文化表征方式的改变探讨其族群认同的特征。首先介绍了黑衣壮内部对于族群等级的认知,包括通婚圈、生存状态认知体现出对于族群的想象;其次指出外部权力的宏大叙事影响了对黑衣壮的真实描述,使其成为“污名化”的对象;最后从黑衣壮本族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他们对汉族、壮族主体和其他民族的想象,提出黑衣壮以此在认知图式和认同领域内建构出心理与情感上的“差序格局”。
    关键词:
  • 记忆、表征与能动性:黑衣壮人的文化—政治实践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主要从能动性的角度来探讨“文寨”的黑衣壮居民在近年来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政治实践活动。首先描述了黑衣壮族群对历史的表达,包括神话与现实、各个家族的历史记忆,指出黑衣壮将自己塑造为献身于中华民族主流历史进程的积极参与者,让自己置身于某种历史进化论的秩序中;其次介绍了同时作为被消费和消费者的黑衣壮文化主体,以此来观察其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的状态;最后通过黑衣壮社群社会性别观的变迁,探究性别观与民族文化开发的关系。
    关键词:
  • 黑衣壮族群的身份认同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文中指出20世纪前期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与同化话语、20世纪50~80年代的民族平等与阶级斗争话语,以及此后的追求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多元文化话语,都对黑衣壮的族群认同产生影响。黑衣壮人受到时代宏大“话语型”冲击,其族群的自我、人观、时空观、伦理观等文化基本认知发生演变,进而影响黑衣壮人的族群认同观念与文化表征的实践。
    关键词:
  • 文寨黑衣壮研究背景说明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介绍了为研究做出贡献的人群,并说明处于学术惯例,文寨黑衣壮的调查研究成果不出现真实地名,但应“文寨”居民要求,人名为真实姓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