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江易华
机构:
个人简介:
    暂无内容
  • 基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人口城镇化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的焦点基本绕不开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为“政策主导”(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这一问题。学术界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在1980后代至1990年代最为激烈,主要有小城市论、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多元发展论、城市体系论等。小城市(镇)、大城市518310、中等城市都曾被主张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并对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很快,特别是在2000~2010年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13%518311。但是,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总体质量并不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建设,农村人口转移目标却并没有实现。此外,其还表现为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伪城镇化”现象。为此,我们认为大量流动人口流入大城市并不是理想模式。本章提出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是:发展县域经济,逐步形成县域内的劳动力流动。当然,实现这一理想模式,需要综合的政策引导,探索如何引导人口向县域迁移。
    关键词:
  • 基于县域经济的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在县域范围内,影响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县域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作用。而制约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在空间上呈现非匀质特性,这种非匀质性导致的空间差异使得中国的国民经济由具有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发展能力的经济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就是所谓的区域。这些不同区域之间,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基础条件上是很不均衡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过程中,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其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因此,在主体功能分区战略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土地空间格局和城市发展模式。为此,本章试图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为指导,在功能区划背景下探讨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区域类型,从县域经济的角度,探讨影响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内生因素,并对其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县域人口城镇化的自变量,为构建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理论模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
  • 基于县域经济的城镇化理论模型与对策探讨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条件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口发展功能区,分析各区域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推进我国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对策,是当前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将在本章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在不同类型的人口发展功能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收入差距、农业劳动力等因素的变化是否对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有显著作用?根据我国城镇化的实际,应如何推动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