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基于县域经济的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江易华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3676字
所属图书:
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7.292-305
李强
摘要:
在县域范围内,影响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县域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作用。而制约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在空间上呈现非匀质特性,这种非匀质性导致的空间差异使得中国的国民经济由具有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发展能力的经济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就是所谓的区域。这些不同区域之间,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基础条件上是很不均衡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过程中,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其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因此,在主体功能分区战略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土地空间格局和城市发展模式。为此,本章试图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为指导,在功能区划背景下探讨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区域类型,从县域经济的角度,探讨影响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内生因素,并对其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县域人口城镇化的自变量,为构建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理论模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国
影响因素
人口城镇化
县域经济
作者简介:
江易华:
相关报告
基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人口城镇化
基于县域经济的城镇化理论模型与对策探讨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人格困境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2014~2015年甘肃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安徽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问题研究——基于人口城镇化视角
六盘山片区城镇化历程、途径与趋向
城镇化道路及战略选择
农村人口城镇化及其基本模式分析
河南省“十三五”时期人口城镇化发展研究
文章目录
·
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划分
(一)经济区域的划分
(二)主体功能分区
(三)人口发展功能分区
(四)主体功能分区与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比较
内生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与自变量的确定
(一)因子分析方法
(二)2009年指标数据的因子分析与自变量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