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祖力亚提·司马义
机构: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个人简介:

维吾尔族,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现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青年委员、全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自2008年以来,在《社会科学战线》《民族教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中国民族报》《新疆曰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白皮书(2012)》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1部、专著和合著4部,参与编写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课题以及其他横向研究课题5项。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奖。

  • 民族政策在新疆教育中的实践与发展
    祖力亚提·司马义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新疆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政策中有关平等、优先、特殊的政策在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中得到具体实践。该书系统地梳理了新疆的双语教育、教育优惠政策、国家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背景、实践过程和社会效果,并对新疆高等教育“民汉一体化教学”和“多元一体公民教育”开展了前瞻性的探讨。该书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政策中的相关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 民族政策在新疆教育中的实践与发展的绪论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本文是民族政策在新疆教育中的实践与发展的绪论,主要包括:一、问题缘起;二、研究综述;三、研究框架。
    关键词:
  • 民族政策在新疆教育实践中的制度安排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本文介绍了民族政策在新疆教育实践中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一、新疆民族教育的历史沿革;二、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
  • 双语教育政策的实践效果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本文介绍了双语教育政策的实践效果,主要包括: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二、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基本类型;三、新疆双语教育的历史变迁;四、双语教育的个案研究———乌鲁木齐市X中学。
    关键词:
  • 教育优惠政策的实践效果——少数民族教育与教育成功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本文介绍了教育优惠政策的实践效果——少数民族教育与教育成功,主要包括:一、民间的成功概念;二、关于少数民族的教育优惠政策;三、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个案分析———新疆X大学。
    关键词:
  • 国家认同教育政策的实践效果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随着全球经济的转型,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开始对教育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公民权、民主、文化多元化等主题已成为这些教育改革讨论的核心。在我国,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否具有针对不同文化群体的积极的制度规范作用?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调整其环境以使它能更多地反映族群多样性?又如何将少数族群纳入国家统一的民族教育体系中?国家教育通过界定和复制一种支持主体社会结构的民族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发挥其传统功能,也同样有责任在国家框架中保留各族群文化(Gerard,1999:3)。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的问题与学校课程选择和传递的知识、文化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关系(朱志勇,2007:2)。
    关键词:
  •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效果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大多数社会学家对于多族群社会的研究,首要关注的往往是:在一个多族群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关系是怎样的?特别是当不同的族群相遇时,接触会产生什么结果?什么样的群体关系维度和过程决定主流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的关系模式?如果从关于多族群社会中的暴力和普遍敌意的新闻报道来判断,似乎族群关系必然导致冲突。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理论家都将冲突视为族群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便不是永久特征。唐纳德·杨(Young,1932:586)70多年前的观察在今天看来似乎依然正确:“当两个相互交往的群体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征(无论是先天的还是文化的),并且是确实的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那么群体间的敌对似乎就不可避免。”尽管冲突可能并不总是明显和极端的,它依然是族群关系首要的、基本的面向。基于这种看法,蒂施勒(Tischler)和贝里(Berry)认为,如果冲突也包括当冲突中的一方试图削弱对手而不是彻底消灭对手时那些隐微的、克制的交往方式,那么无疑当不同的人们相遇时冲突总会发生。不管支配-从属关系看起来多么稳定、和平,潜在的冲突总是潜伏在表面之下,会阶段性地、出乎意料地显现。因此,族群关系就意味着冲突(麦格,2003:93)。
    关键词:
  • 新疆民族教育政策探讨之一:高等教育“民汉双轨制”向“民汉一体化”教育转型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承认国内各民族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确立了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在民族政策的框架下,政府对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倾斜政策,一方面给予其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增强其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降低接受非义务教育的门槛,增加其个体发展的机会。针对少数民族教育,政府所采取的“倾斜”或者说“优惠”政策的力度较大,持久性强,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新疆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在制定有关新疆地区的教育政策时,民族政策中有关平等、公正、特殊的政策规定也有所体现,形成了新疆独有的教育体制。其中,高等院校“民族分班”制度正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高等教育的差异现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它是依据进入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基础知识起点相对较低等实际情况形成的民汉双轨制教育教学模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实践的新疆经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进行,国内劳动力市场不仅规模增大,劳动力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成为对劳动力实现合理配置的主要机制,市场规律是调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渠道、岗位、空间继续萎缩,新的就业渠道、岗位和空间需要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进一步开拓,这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民汉双轨制”模式面临的挑战逐渐显现出来,规范化、专业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时俱进地推进民汉一体化教学,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高校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本科高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要逐步实现本科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同年4月份,在自治区第二十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强调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要大力开展民汉一体化教学,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结对共进等各族师生互动交流活动。为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贯彻和落实自治区相关精神和要求,近几年,新疆高等院校普遍提出了民汉一体化教学的概念,那么何为民汉一体化教学呢?即提倡采用民汉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融合式教学管理,民汉合班正是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践,通过民汉合班的实施,使民汉一体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这种模式是在以往汉语言教学班级中插入“民考民”“民转汉”“双语班”等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出现在新疆高校中的民汉合班教学班级。随着新疆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逐步推广,民汉一体化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新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
    关键词:
  • 新疆民族教育政策探讨之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公民教育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本文介绍了新疆民族教育政策探讨之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一、关于文化多元主义的讨论;二、多元一体格局;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