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武艳丽
机构: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
个人简介: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麦可思数据(成都)有限公司北京海淀分公司法定代表人,麦可思数据(成都)有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重品力投资中心、北京华科智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股东,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麦可思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荣氏亨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高管。
  • 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 主编 ; 武艳丽 王伯庆 王梦萍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由1篇总报告、9篇分报告、2篇专题报告及一篇附录组成,对本科生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学情况、灵活就业、能力达成、对学校的满意度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基于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期跟踪评价。本报告分析了2020届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与就业结构。分析显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带来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性岗位数量增加等举措缓解了就业总量压力,确保了毕业生就业总体平稳。2020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人数相比上一年同期多了10余万,升学对毕业生的去向分流作用进一步加大;教育、建筑、电力、采矿等领域在疫情下增加了政策性岗位,对毕业生的吸纳程度有所提升;制造业、农业等刚需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小,充当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新一代信息技术、网上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下得到加速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增长;此外,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为其在一线城市之外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分析还显示,研究生扩招使得考研竞争更加激烈,二次考研群体进一步扩大;留学群体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留学人数下降;另外,服务性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金融、商务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就业的比例较2019届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本报告同时分析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情况。分析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薪资在疫情下保持稳定,工作五年的薪资是毕业时的2.5倍;本科毕业生通过校园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疫情下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工作在保障毕业生去向落实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就业满意度的提升;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和经验积累,毕业生工作更加多元化,并陆续获得了职位晋升;另外,毕业生的职场忠诚度趋于稳定,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持续走低。此外,本报告还分析了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达成情况以及对学校的满意度评价。分析显示,本科毕业生能力达成效果持续提升,其中在理解交流能力方面整体达成效果较好;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满意度持续上升,本科教学工作持续优化,核心课程培养效果逐年提升;学生工作及生活服务的效果也持续改善,学生在校体验不断优化。同时分析还显示,本科毕业生在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持续学习等可迁移能力对毕业生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但毕业生对这类能力的掌握水平仍需提升,其培养和提升效果需要关注;另外,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需要重点改进的内容,其组织开展效果也需持续关注。
  • 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与成效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面临挑战。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性岗位数量增加等举措缓解了就业总量压力,扩大了毕业生分流渠道。研究生扩招下读研人数创新高,加剧了考研的竞争,同时疫情也使留学受阻;教师、国企等政策性岗位的增加,扩大了对毕业生的吸纳,农业、制造业等刚需产业充当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制造业中的数字化岗位成为需求增长亮点,服务性产业受冲击较大;新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逐渐增强,对本科毕业生保留率更高,且毕业生购买力不低于一线城市,从业幸福感逐渐追平一线城市;疫情影响下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提升明显。
    关键词:
  • 2020届中国本科生毕业去向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带来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性岗位数量增加等举措缓解了就业总量压力,扩大了毕业生分流渠道。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去向分布来看,2020届国内读研人数相比2019届同期多了10余万,而留学群体受疫情影响较大,留学人数减少;另外更加激烈的考研、考公务员竞争使得二次考研群体和考公群体均进一步扩大。从不同区域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较低。从不同类型专业来看,与建筑、电力/能源、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相关的工学、管理学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与文体娱乐、商务服务等领域相关的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疫情影响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发生了新变化。从就业地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重心持续下沉,更多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工作。从就业领域来看,疫情下政策性岗位的开拓加大了教育、建筑、电力、采矿等领域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吸纳,制造业、农业等刚需产业在疫情下充当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此外数字经济相关岗位的需求进一步增长;服务性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毕业生就业比例有所下降。民企依然是雇用本科毕业生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扩大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录规模,保障了就业岗位供给。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收入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薪资在疫情下保持稳定;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薪资水平始终保持领先,新一线城市薪资在疫情下仍持续上升;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薪资优势明显,另外制造、采矿等刚需产业薪资在疫情下保持稳步增长。高等教育回报在毕业中期进一步显现,工作五年的薪资是毕业时的2.5倍;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工作五年后的薪资涨幅最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基于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资收入、晋升空间等相关因素的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疫情下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工作促进了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提升,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也会进一步提升。其中,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相比一线城市上升幅度更大。从不同就业领域来看,毕业初期政府及公共管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就业满意度最高,毕业五年后教育领域就业满意度最高;制造、采矿业的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另外住宿和餐饮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相关岗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比往年下滑。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和经验积累,大学生跨过职场初期开始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职位晋升或跳槽转行都关系着未来职业发展。通过对就业初期及工作五年后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应届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保持稳定;随着职位层级的提升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调整,毕业生五年后工作更加多元化。不同岗位的晋升速度也与单位的性质、规模等有关,其中经管类与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晋升更快。另外,毕业生职场忠诚度趋于稳定,离职率持续走低。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和留学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疫情下硕士研究生扩招进一步增加了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国内升学机会,而留学群体受到的冲击较大,2020年留学人数较往年明显下降。研究生的扩招让考研竞争进一步加大,二次考研的群体扩大。但因就业难而读研并不是毕业生读研的主因,多数毕业生对读研有着较为清晰的目标和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潮”现象进一步显现,且相当一部分留学归国人员选择前往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居住和发展。学历提升给毕业生带来的回报显著,读研和留学群体的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水平均明显高于学历未提升的群体,学历提升带来的经济回报和从业幸福感进一步显现。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疫情下灵活就业对于拓宽毕业生分流渠道、全面强化稳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教育领域是灵活就业毕业生最为集中的领域,以不同的从业形式(如教辅机构兼职、做家教、自行创办教辅机构等)吸引了大量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各类灵活就业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群体收入水平较高、从业幸福感较强,且更倾向于将创业项目发展成可长期坚守的事业,毕业三、五年后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当然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仍在增加,创业存活率进一步下降,除资金问题外,缺乏企业管理与市场推广经验也是创业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能力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毕业生能力达成是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本科毕业生能力达成效果持续提升,其中在理解交流能力方面整体达成效果较好,在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此外,终身学习能力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较高,而其掌握水平仍需提升。素养提升方面,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进取意识、乐观态度均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
  • 2020届本科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校友评价对高校改进教学、优化学生在校体验、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作用。通过对校友满意度、学生工作与服务满意度的分析发现,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反映出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与服务水平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持续优化,核心课程培养效果逐年提升。另外,疫情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效果提升明显,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生工作及生活服务的效果也持续改善,学生在校体验不断优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