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程萍
机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个人简介:

法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在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省级党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融合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个。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程萍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本研究以性脚本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多元理论视角对一些已婚男用户借由陌生人社交媒体刷来“交友”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转型期中国离婚率居高不下、Web3.0时代社交媒体迅速嵌入国人生活场域的双重背景下,社交媒体特别是陌生人社交媒体基于“性驱动”的算法哲学,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技术设置成为一些人构建和实施自我性脚本、追求婚外性的共谋者;但社交媒体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限,使用主体对于社交工具的选择是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他们看重并利用刷来“交友”的优势,以此满足自己更多的性体验需求;婚姻制度依然具有强大规制力。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研究导论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Web 3.0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国人生活的深度嵌入,婚外性开始借力社交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工具,并呈现新特点。在此背景下,以社交媒体“交友”为棱镜来观照当代人的婚外性问题,对于透视当代国人婚姻中常见的问题与困惑,增强主体经营和维护婚姻关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是在性脚本理论的统摄下,客观呈现28名已婚男性借由社交软件刷来进行网络“交友”的现象,展布主体建构、实施、诠释性脚本的过程和结果,探索社交媒体使用和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相关研究述评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围绕本书研究命题中社交媒体使用和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章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即陌生人社交媒体、“交友”、婚姻稳定性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相关研究进行了爬梳。西方婚姻稳定性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本章以互联网技术对婚姻家庭的渗透为时间节点,分传统研究部分和现代研究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重点梳理了网络不忠的相关研究。相对而言,中国关于婚姻稳定性的研究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对婚外性特别是借由网络、社交媒体发展的婚外性这一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匮乏。经过对中西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就婚外性这一影响婚姻稳定性的因素的相关研究而言,我国稍显滞后,主要表现为对互联网情境的观照不够充分,对“本土知识”的关怀较为欠缺,对转型期中国男性婚外性的研究相对缺位,急需定性研究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研究设计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互联网及其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拓展了社会学家研究的田野,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因此,围绕已婚男性“交友”的研究主题,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选择陌生人社交App——刷来作为田野调查点,希冀重点呈现在此田野中,用户主体是如何建构、诠释和实施婚外“交友”性脚本的。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具有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身体不在场的特点,所以需要研究者采用特别的研究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访谈资料的真实性、可信性。为此,笔者坚持在恪守学术伦理的前提下开展研究。首先,笔者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成为刷来用户,“潜入”刷来平台,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非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访谈。其次,采用类似于便利抽样的方式,从有过互动的80多名刷来已婚男用户中,最终选择了28名受访者,并尽可能确认这些受访者的线下身份。最后,因为线上和线下生活的互构关系,在开展线上访谈的同时,争取尽可能多的线下访谈,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多次访谈进行三角互证。同时,笔者对研究实践中可能会遭遇到的研究者和刷来女用户双重身份的问题、定性研究样本数量多少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和思考。
    关键词:
  • 陌生人伦理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转型期中国,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混沌地带,身处其中的人们,时常感受到两种社会互动模式和信任机制的冲突,心态复杂而微妙,既好奇向往,又疑虑害怕。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社交模式,特别是与陌生人建立“既联结又隔离”的关系,似乎为现代人纠结的情感找到了新的寄托点,网络像一个新的乌托邦,给关系冷漠、迷离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洽之地。所以,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体探索陌生世界的窗口,成为吐槽的“树洞”,也成为感情和性的出口。于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诸如刷来之类的匿名社交媒体通过广告策略、LBS技术、自我呈现、弱关系社交等一系列专家技术设置,成为帮助用户主体建构、实施“交友”性脚本的重要共谋者。这样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相对复杂的互构的关系,更加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工具。
    关键词:
  • 显规则与潜规则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在刷来这个特殊的网络场域中,有两套互动规则在运行:一套是刷来基于官方规定出台的正式的显规则,即《刷来管理规范》;另一套是自发的、非正式的潜规则,即“交友”流程。基于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UGC)的“产消合一”的产消者资本主义魔法,刷来公司的显规则对越轨用户的惩戒稍显乏力,潜规则作为用户在互动中形成的群体性脚本,实际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本研究尝试对经济学中经典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拓展,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分析常见的婚外性行为,同时,也采用了个体化理论等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用户为何在常见的婚外性形式当中选择刷来进行婚外“交友”。研究发现,这种看似流程化的“交友”背后,蕴含着多样化的个体性脚本。从群体性脚本来看,“交友”流程化的形式表现出一定的性的麦当劳化趋势,但这种趋势有个渐次衍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性脚本具有丰富多样的社会、心理意涵,对于这些多样化的性脚本的呈现和梳理具有特别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
  • 构建性爱乌托邦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对于婚外“交友”者来说,刷来不是一个天然的性爱乌托邦,而是他们通过对一系列重要环节的精心操纵建构而成的。个人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我表现渠道,既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也是选择搭讪目标的主要前提。对受访者来说,他们的个人资料既要传达“交友”的信号,又要保护真实身份,因而表现出特殊性。在目标筛选上,一个理想的“交友”对象必须符合自我的审美要求,“交友”的各种成本不能太高,要容易“交友”,最好还能形成高度默契,让二者的性伙伴关系可持续。搭讪是互动和婚外性的关键节点,所以,如何运用好搭讪的各种符号成为很重要的内容。在长期的婚外性关系中,已婚“交友”者会选择克制自我,在维护家庭稳定的前提下,将情感和性剥离。同样,也是因为已婚的身份,他们还要注意避开配偶的凝视,因之,不得不在借助常态表征的保护“战略”下,采取卸载、隐藏刷来,约定联络暗号,避免留有开房记录等“战术”。有意思的是,笔者发现,婚外“交友”可能并不是受访者的独角戏,妻子有时会基于不同的原因,选择默许而成为丈夫婚外“交友”的共谋者。婚外“交友”维系方式的复杂性,恰恰映射了现代婚姻及性爱形态的复杂性。
    关键词:
  • 自我建构婚外“交友”合法性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在我国,性从来就不是一种独立性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们一直是在性与爱情、家庭的关系中认识性的,一直是在国家的政治话语的许可下,得到其性行为的合法性,一直是以个人在性实践中的表现来对一个人做道德评价的。因之,婚外“交友”是对社会规范的背离。即使是在性观念相对开放自由的当代社会,这种合法性危机也依然是存在的,甚至对于特殊群体的制约更为加重。所以,对受访者来说,他们会通过对动机的一种或多重合理归因,来建构婚外“交友”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就是他们的行为逻辑,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催眠。常见的合理归因主要包括圈子文化论、性享受论、男人征服论、婚姻平衡论。然而,面对与世俗道德、婚姻制度、家庭稳定、夫妻感情等若干因素之间存在的张力,这种合法性注定是有边界和约束的,它是有限合法性,甚至经不起性别视角的检验。
    关键词:
  • 自我审查与疗愈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作为一名已婚男性,通过刷来“交友”或尝试“交友”,就注定要在线上与线下、真实与虚幻、前台与后台之间辗转腾挪,从此意义上说,身体与科技的共谋赋予了主体体验多维身份、混合人生的机会。然而,情感、理智、利益、道德等多重力量的复杂纠葛,使得混合人生无法像智能机器那样精准设定、轻松驾驭,千变万化的自我之间不是无缝对接,而是呈现分裂的状态,主体会出现自我认同的紊乱。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科技的时空下,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永恒哲学命题依然在叩问着人们。所以,生活要继续,就必须实现自我疗愈。然而,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鲜有受访者求助专业的婚姻家庭咨询机构和自己的社会网络,他们更愿意在与刷来网友的互动中释放自我、索取慰藉和满足需求。本章通过对流动的、液态的现代性之下,受访者所面临的特有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及其疗愈的梳理,展示了他们婚外“交友”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呈现了主体复杂而纠结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研究结论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
    本研究以性脚本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多元理论视角对一些已婚男用户借由陌生人社交媒体刷来“交友”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转型期中国离婚率居高不下、Web3.0时代社交媒体迅速嵌入国人生活场域的双重背景下,社交媒体特别是陌生人社交媒体基于“性驱动”的算法哲学,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技术设置成为一些人构建和实施自我性脚本、追求婚外性的共谋者;但社交媒体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限,使用主体对于社交工具的选择是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他们看重并利用刷来“交友”的优势,以此满足自己更多的性体验需求;婚姻制度依然具有强大规制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