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谭同学
机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个人简介: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曾任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民委首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访问学者;著有民族志《桥村有道》《双面人》及中英论文60余篇;曾获中国社会学会年度推荐好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

  • 人类学方法论的中国视角
    谭同学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在现代学术知识生产中,注重将他者眼光之所见凝结为民族志的人类学,有独特的魅力。但在不少欧美人类学民族志里,写满了他者社会文化细节,却很少有他者真正“说话”。对此做简单道德批判,显然不如细思改进方法论和操作方法重要。褪去将他者当作实验玻璃瓶中的青蛙般看待之“科学”外衣后,阐释被认为是当代人类学重要的方法论根基,但谁阐释谁、阐释什么、怎么阐释,依然是问题。在此意义上,民族志并非“写”而是“做”出来的,“做”得好坏,不仅与不同主体的认识角度、水平有关,更与阐释的权力实践有关。“做”民族志,就必须让他者“说话”并与阐释者平等对话。中国经验的厚重、广博与多样性对这种“做”法,既有视角多元化也有理论主体自觉的意义。本书不仅是一种对人类学方法论“中国视角”的探索,也对多学科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 作为人类学方法论的“文史哲”传统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代人类学中的“文史哲”传统,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作者指出,现代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田野调查法,这种方法被欧美人类学家广泛运用于对亚非拉等地区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从而构建出人类学的话语体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学家们往往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视为“野蛮的”、“未开化的”、“原始的”,参照的标准则是欧洲的社会与文化,这导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存在。随着现代人类学的发展,这一倾向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人类学的方法论,试图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其中,格尔茨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认为“国家”可以有多种表征形式,而不只是欧洲标准下的“国家观念”。
    关键词:
  • 多重宇宙论并接的交互主体性阐释——兼论“做”民族志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讨论了现代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论危机以及阐释法的应对。传统的古典人类学方法论存在缺陷,现代人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他者来反思自我,并通过田野工作来弥补欧洲知识界的不足。然而,现代人类学仍然存在着科学主义的比较法和隐性的欧洲中心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格尔茨提出了重新界定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民族志的观点,认为田野工作是带有主观性的,民族志也随之带有主观性。阐释成为现代人类学方法论的新起点,但仍面临着主观性的限制和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
    关键词:
  • 超出自我与他者的实践增量及民族志“做”法——以《双面人》为例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主要探讨了民族志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超越自我与他者的实践增量是民族志的主要内容的观点。文章通过回顾作者自己的田野工作和写作经历,深入剖析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民族志方法论。文章提到,民族志不应该只关注自我与他者的差异,而是应该注重超越两者之间的实践增量。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对民族志方法论的影响,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最后,文章呼吁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状态下的民族志方法论,而不是只关注成品的条理化田野经验和理论脉络。
    关键词:
  • 中国乡村研究中的经验修辞与他者想象——以《私人生活的变革》为例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以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为例,探讨了在经验研究中如何构建理论分析和总结,并且提出了要注意“他者”的观点。文章分析了《私》在研究对象、经验和理论分析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经验材料与理论总结之间存在的“牵强”感。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私》提出的“无公德的个人”概念,认为该概念存在歧义和误解的可能性,并呼吁在解释私人生活转型的动力机制时,应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
    关键词:
  • 家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研究的主位——以《永远的家》为例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探讨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结构研究的主位,以《永远的家》为例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研究中的经验主位,强调了中国经验主位在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文章阐述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特色,即中国经验主位的体现,并列举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文章以《永远的家》为例,深入探讨了“差序格局”及其拓展研究,包括将其与当代新现象联系起来解释当代社会结构特征、饰以限定语分析当代社会的某些现象、对其进行再解释以及扩大运用等方面。文章认为,深入中国经验并尊重中国经验,避免生搬硬套已有理论和用理论切割经验,是取得中国经验主位的关键。
    关键词:
  • 参与式理论祛魅、文化自觉与精准扶贫——基于贵州S山区县的调查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主要探讨了参与式理论在中国扶贫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反思。作者指出,参与式扶贫作为一种话语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扶贫对象的主动性缺乏、扶贫效果不佳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参与式扶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关注治理理论及其国家观、公民观对中国扶贫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贵州省S山区县的扶贫实践,揭示了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从管理式扶贫向服务式扶贫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
  • 类型比较视野下的深度个案与中国经验表述——以乡村研究中的民族志书写为例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社会研究中如何把握和呈现经验的问题,并以乡村研究中的民族志书写为例,分析了利奇提出的两个问题:研究自身的客观性和个体研究是否能够概括整个国家的情况。文章指出,在经验研究中避免熟知带来的“视而不见”,确实需要警醒。此外,费孝通先生提出了类型比较法,认为通过该方法可以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近年来,一些学者借鉴了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发展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如扩展个案研究法,以解决个案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深化其价值。该方法强调既有理论对于个案阐释的作用,同时也考虑到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的不同侧重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 再论作为方法的华南——人类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交叉视野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探讨了华南作为方法的交叉视野,即人类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作者认为,在人类学研究中引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华南地区的宗族运行逻辑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文章提出了两个问题:人类学对华南的研究是否有必要引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将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引入人类学的华南研究,在方法论上能看到什么样的新景象?最后,文章指出,这种交叉视野可以为学者提供新的学术问题域,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华南地区的历史和现实。
    关键词:
  • 实践、反思与自我的他性——以《孙村的路》为例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主要讨论了田野调查中经验和理论的关系,并以《孙村的路》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指出,在田野工作中,已有常识需要被检验并可能被打破,因此修正“常识”的必要性也随之产生。通过对孙村的婚姻习俗进行详细统计和分析,文章揭示了当地乡村区系网络维系因素并非现代知识人“常识”中津津乐道的“祭祀圈”和“基层市场圈”,而是无形而有弹性的边界。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国家政策、乡土习俗在乡村实践中的关系,并指出现代知识人习惯用简单逻辑野蛮地切割复杂的历史。最后,文章呼吁人们应该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来探究乡村经济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关键词:
  • 迈向主权的民族理论自觉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主要探讨了近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领域的三场重要论争,并从中提取出一些方法论问题。其中最早发生的是一场因史禄国、杨成志西南民族调查事件而起的论争,涉及的主角包括傅斯年、史禄国、杨成志、顾颉刚等人。傅斯年是一位受到德国历史学派和比较语言学派影响的人类学家,他曾在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领导语言历史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这场论争中,涉及到的问题包括是否应该将少数民族作为特殊的研究对象,以及如何处理学术机构声誉和学术自由之间的矛盾。另外两场论争则分别是因为黎光明和王元辉川西民族调查事件而引发的。这些论争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国家层面的政治实践,但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研究历史脉络和方法论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