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恒
机构:河南大学图书馆
个人简介:

男,1971年生,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届河南社科名家。现任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出版《产业空间分布、地区间工资差异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等专著7部;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李恒 出版时间: 2023年08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人们从多层面寻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政策,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关联的经济过程,城市有效地聚集了人口和其他要素,并成为现代产业的聚集平台。城市在集中人口和产业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实际上,一种倾向性的观点认为,非均衡增长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而城镇化战略易于在短时间内动员有限的资源,这导致多数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偏向,也决定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长期的决定性影响,可见,从城市出发来探求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消除区域不平衡的政策是有益的。胡焕庸线基本上界定了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格局。从我国的地理条件来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一格局的形成,其长期稳定既包含自然环境的决定作用,也体现了经济发展长期的累积结果。但近20年来,人口和产业更倾向于向城镇化成熟的地区集中。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的19个城市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并在“十三五”期间呈现快速流入的态势,这进一步体现了城市群经济的增长极效应和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书从城市群经济研究出发,研究人口向城市群集中的增长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主要涉及如下内容。一是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及其绿色经济效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测算了城市间经济联系矩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内所有城市逐渐融入网络体系,网络连接数增加,整体网络密度也在逐年增加。但城市群在其内部经济联系网络逐步完善的同时,经济联系不均衡现象也始终存在。进一步地,利用Tobit模型考察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发现城市间经济联系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的程度对不同区域的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更大。二是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在城市群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个城市群70个城市为对象,研究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在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大中型城市流动人口的集中呈加剧趋势,人们总是倾向于迁移至城市基础设施好、交通便利的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等。人力资本和创新对城市群的推动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的城市群效果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作用则渐次减弱。三是金融一体化对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9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城市群金融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金融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产业发展和要素流动,使资源快速流向欠发达地区,从而促进了城市群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群的生产能力,对产业发展的优化有益。而要增强上述效应,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四是人口迁移下市场潜能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城市规模越大,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也越高,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规模相对不足,导致集聚效应不明显。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基于四川省城市数据,综合考虑其省内、省外和国外三种市场效应,研究市场潜能对四川省城市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潜能通过三个渠道显著促进城市规模扩大,通过本地市场效应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在提高要素经济效率的同时促进城市规模扩大;通过促进区域内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城市工资水平以促进城市规模扩大;通过提高市场通达性抑制市场分割,促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以促进城市规模扩大。五是人口集中、城市群发展与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都是解释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人的就业,单个城市在吸引人口实现就业转变方面与城市群相比应该有不同的机制。通过用城镇化速度和工业化速度之比来度量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性质发现,地级城市的工业化速度大于城镇化速度,而省会城市的城镇化速度大于工业化速度。为进一步研究这种性质,本书以中国九大城市群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经济联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而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越协调,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越显著;二者越不协调,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越不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了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才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
  •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导论
    出版时间: 2023年08月
    观察19个“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城市群,2000~2019年这些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8.5%,其常住人口占比由82.7%提高到85.3%。2016~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口持续净流入,由2011~2015年的年均流入15万人、3万人大幅提升到62万人和66万人,而西部的成渝城市群也由2001~2010年的年均净流出63万人转变为2011~2015年的年均净流入19万人,进而扩大到2016~2019年的年均净流入27万人。人口向城市群的流入产生了强劲的增长效应,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区域化的人口红利。人口流入也增加了人才供给,为城市群的创新增长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人口集中促进了城市群的生产和消费,推动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了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长为世界级的增长级,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 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与绿色经济效率
    出版时间: 2023年08月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的发展对提升我国的城镇化质量、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以及促进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GDP为244713.5亿元,占全国的24.2%;年末总人口为23521.4万人,占全国的16.7%;土地面积为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7%。在环境保护方面,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长三角地区既是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也是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绿色共保,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在我国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起到先锋作用,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的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网络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 人力资本、区域创新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出版时间: 2023年08月
    本文基于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两个角度对长江经济带三个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进行探究。结合以往文献的研究经验,首先计算出城市群内每个城市的城镇化率,然后比较三个城市群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水平。在理论部分,将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分别分解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两者在理论上对城镇化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在经济模型中对城镇化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地理因素,从空间计量的角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验证,得出当城市处于超出行政区划界线的城市群中,其是否会对城镇化进程的协同推进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以满足城市群设立的初衷,即城市间有特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 金融一体化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出版时间: 2023年08月
    本文重点考察金融一体化对城市群内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通过梳理金融一体化和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以探讨金融一体化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对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金融一体化相关理论和区域经济协调理论,为城市群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进行金融一体化测度时,充分考虑实际发展情况,尽可能地选取科学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和控制变量。城市群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国内外的城市群发展经验来看,发展良好的城市群内部必然是协调的。同时,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会对所属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产生重大且正向的影响。因此,在如今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研究金融一体化对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10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这10个重点城市群的金融一体化水平以及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概念和指标定性定量的分析并在对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找出发展问题,为在城市群建设和发展中提升金融一体化水平和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 人口迁移、市场潜能与城市规模
    出版时间: 2023年08月
    本文从市场潜能的角度研究城市规模问题。因为市场潜能体现的是一个城市对于市场的接近程度,而这种接近程度的刻画是通过城市网络中其他个体的距离加权实现的,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网络理论思想,另一方面从古典区位理论和城市经济学角度来看,与市场中心的地理距离所产生的通勤成本是个体选址定居决策的重要依据。而靠近市场的便捷性又能够提升该市场区域内居民的效用水平,这也体现了收益成本理论的思想。Krugman通过数字模拟出的单中心“倒S形”市场潜能曲线也告诉我们潜能值的动态变化,任何单中心都不可能通过集聚无限膨胀形成“黑洞效应”,也即城市的发展存在收敛区间,层级分布的城市体系是必然的,所以这也体现了规模-位序理论的思想。因此,市场潜能对研究城市规模意义重大,具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 人口集中与城市群经济的增长效应
    出版时间: 2023年08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之一。这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区域协调发展有更详细的阐述,明确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方向和目标,而且对我国一些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做了阐述,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强调以疏散北京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并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把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综合到一个体系中,并提出要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这表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战略、目标、内容和路径的全面战略体系,而其中以城市群为增长极带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推动城市群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