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双杰
机构: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省部级研究基地“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现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未来产业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全职访问教授(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多年来与都柏林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3部;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课题30余项。

  • 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3)
    李双杰 祝合良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本书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并从体制机制建设、“三链”融合、数字化发展、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等角度,探讨推进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关键路径,并选取信息技术产业、医药健康制造产业、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钢铁产业、智能制造业软件产业5个重点产业分析其协同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主要突破点,为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2010~2022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始终保持在20%以上,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由7.84%下降至6.2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快速下降,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动力不足致使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弱化,基于此,本书提出“双10%”的底线思维,即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均不得低于10%。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变化存在趋同性,京津两地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同步出现加速弱化现象。京津冀制造业体系存在较为突出的独立化、孤立化现象,主要工业产品间不仅互补性较弱,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性竞争现象。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制造业部门的支柱产业并未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格局,反而呈现孤立式、竞争式增长的基本特征。北京高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实现在京津冀区域内优先转化和产业化。当前,在推进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最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区域内各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的集聚效应抑或分散效应的内在规律。本书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核心动力在于首都北京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同阶段发挥不同性质的领头作用,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发展体系中发挥牵头作用。在构建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过程中,首先,从战略角度重新思考北京发挥“领头羊”作用的新型架构。其次,重新认识北京发挥“领头羊”作用的三个特定阶段。第一阶段,“产业直接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产业有限溢出”阶段(辐射北京南部区域边界50公里范围内的河北和天津产业开发区);第二阶段,“产业竞争和协同发展格局的主导地位+产业初步溢出”阶段(辐射北京南部区域边界100公里范围内的河北和天津产业开发区);第三阶段,“产业链体系的有效分工和协同发展主导格局+京津冀区域内高端制造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分工与协作体系”阶段。最后,积极发挥北京在重要产业布局中的“领头羊”作用。为破解当前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基于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结合国内外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本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北京应牵头发展全产业链、全创新链的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作为促进京津冀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核心途径和重要抓手;其次,加快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落实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领三地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和创新链的分工协同发展任务,彻底破除京津冀三地各自支柱产业的孤立化、碎片化、同质化及重叠化问题,发挥“1+1+1>3”的协同倍增、共同发展效应;最后,要高度重视和统筹解决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持续下滑的问题,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
  • 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协同分工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是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新使命。京津冀地区应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关键要素领域真正做到协同统一和有序分工,着力形成京津冀以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分工协作体系;加快解决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不同程度上的孤立化、碎片化、同质化问题,扭转京津冀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汲取全国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造业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1+1+1>3”的协同倍增、共同发展效应。
    关键词:
  • 京津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点领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京津冀汽车产业也取得一定发展成就,形成了以北汽集团、长城汽车和天津一汽为龙头的产业集群。2021年,京津冀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约11.38万辆,但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势地区,还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慢、对接交流平台少、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制约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本文首先分析了京津冀汽车产业总体状况及近年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计算并且对比了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在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方面的区位熵指标,之后进一步分析京津冀汽车产业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的协同发展状况;并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优势地区成熟的经验做法,探索提出了强化政府沟通、优化产业布局、搭建产业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优化发展环境等对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