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京津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杨晓春 李双杰 付韬 谢启伟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7255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点领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京津冀汽车产业也取得一定发展成就,形成了以北汽集团、长城汽车和天津一汽为龙头的产业集群。2021年,京津冀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约11.38万辆,但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势地区,还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慢、对接交流平台少、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制约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本文首先分析了京津冀汽车产业总体状况及近年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计算并且对比了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在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方面的区位熵指标,之后进一步分析京津冀汽车产业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的协同发展状况;并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优势地区成熟的经验做法,探索提出了强化政府沟通、优化产业布局、搭建产业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优化发展环境等对策。

关键词:

汽车产业区位熵京津冀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

杨晓春:工学硕士,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电子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能源装备产业等。

李双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省部级研究基地“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现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未来产业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全职访问教授(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多年来与都柏林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3部;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课题30余项。

付韬: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复杂适应系统、产业集群和多主体仿真等。

谢启伟: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金融。

文章目录
京津冀汽车产业总体状况及近年来发展趋势分析
  • (一)京津冀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保有量居全国前列
  • (二)京津冀地区优势产品多,区域协调发展初显成效
  • (三)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逐步收缩,体量波动下降
  • (四)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状况分析
  • (一)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及平均用工人数区位熵对比
  • (二)零部件制造方面的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状况分析
  • (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的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状况分析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对比
  • (一)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体量相对较小
  • (二)京津冀地区零部件配套支撑能力不足
  • (三)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转型较慢,跨区域产业内外融合不足
  • (四)京津冀汽车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环境具有较大优化潜力
  • (五)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协同平台尚需完善
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 (一)强化京津冀政府沟通作用,构建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
  • (二)优化产业布局,创建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新生态
  • (三)搭建跨区域汽车产业平台,汇聚多方资源助力区域汽车产业协同发展
  • (四)招商引资与转型升级并重,加快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转型
  • (五)强化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