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郑姝莉
机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礼物研究、农村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东西部协作研究等。2019年获得第六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在《社会学研究》《人文杂志》《中国青年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 “请客不收礼”
    郑姝莉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书探讨中国乡村仪式性宴请中请客收礼向不收礼、部分收礼转变的过程与机制,将礼物收受规则中的互惠分为资助型互惠与关系延续型互惠。本书认为,礼物收受规则的变化就是双重互惠制度单重化与有限化的变化,即资助型互惠消退及萎缩,关系延续型互惠持续。它经历了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过程,受到来自市场、村庄及政府的内外因素影响。村庄的社会流动、人口流动及关系选择是内在因素,市场变化与政策要求是外在因素。声望建构、情感表达、道义维系及绩效获得是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村落社会的流动性与价值表达成为互惠再制度化的关键环节。在礼物收受规则变迁中,机会创造者、制度变革者、制度筛选者及制度变革成果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最终促成了“请客不收礼”的产生。
  • 2022年广东东西部协作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2022年,广东全面超额完成各项议定任务,在推进东西部协作中走在全国前列。在组织领导层面,突出谋划性、频率性与激励性,积蓄政治统筹势能。在产业协作层面,突出集聚性、互利性与接续性,积蓄产业引领势能。在劳务、消费与社会协作三个层面,突出稳岗性、品牌性与社会性,积蓄全面发展势能。在乡村振兴层面,注重广东自身经验的移植性与本土化,积蓄乡村建设势能。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风向标和引领者,广东积累了创新做法与典型经验,如两个“双百”行动“双轮”驱动粤企入桂入黔、双向“一县一企”兜底保障稳岗就业、“九大加力行动”倾斜支持国家重点县不掉队、“三联合”发动民企助力地区乡村振兴、“三地”携手音乐帮扶唱好干好乡村振兴与“三大”帮扶硬招做实做深消费帮扶。但也存在着协作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产业园建设仍走老路、部分协作县产业规模较小与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大产业协作力度、支持指导协作地区出台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完善社会帮扶激励机制。
  • 余天休奖评委会推荐语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为余天休奖评委会对“请客不收礼”研究的推荐语,从理论选取、田野调查、社会学思维视角等等多方面进行评述,认为该研究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基于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表现出推进现象的概念概括、将理论问题和经验材料相联系的研究意识,是扎实的社会学经验研究之作。
  • “请客不收礼”研究缘起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简要介绍“请客不收礼”研究缘起,从西村请客由“收礼”到“不收礼”“部分收礼”的个别社会现象的变化中剖析其蕴含着的重要学理性问题,即共享规则或非正式制度的变迁问题。本文进而对互惠原则进行理论分析,试图重新分析互惠,区分互惠内部的功能性差异,剖析不同功能的差异性变化。最终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入手,旨在分析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呈现仪式性礼物交换中互惠制度的变迁实践,围绕资助型互惠如何消退与遗留、双重互惠如何发生了单重化与有限化、互惠如何发生了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的问题展开“过程-机制”的讨论。
  • 从礼物到互惠变迁研究文献回顾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梳理了礼物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从礼物研究中延伸出互惠研究,接着讨论互惠研究及其变迁。本文基于互惠持续论与互惠危机论两种解释互惠变迁的理论,剖析其研究局限,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契机与对话点。进而在相关概念介绍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勾画出本书的分析框架。而后,对“请客不收礼”这一研究的个案代表性问题、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情况进行简单论述。
  • 从隐性到显性扩张:双重互惠的制度化过程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为时间段,分析从集体化时期到改革开放后西村的互惠变化。本文通过制度化理论呈现互惠由隐蔽到扩张的宏观历史过程,表现为以软约束、功能依赖与隐蔽式互惠为特征的隐性存在和以退出约束、功能扩张与扩张式互惠为特征的显性扩张。
  • 市场变化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从再制度化理论视角呈现2000年以后双重互惠的有限化与单重化的过程与机制。首先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与物资充裕程度增加、收入水平与购买能力的提高来分析市场化为互惠去制度化提供的物质与经济基础;进而思考市场替代与仪式活动的去资助化过程的关系,市场化过程仪式活动与仪式用品的市场替代物出现,人工相互帮助的环节转变为市场购买结算,声望建构需求刺激了“不收礼”的开启。最终在“不收礼”普遍化的过程中,西村的礼物规则经历了去资助化和去制度化。总的来看,互惠的再制度化包括去制度化、制度确认及制度遗留三个过程。
  • 社会流动、声望补偿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从社会流动及声望建构的角度讨论去资助化互惠何以直接诱发了去制度化的变化。本文具体讨论原来身份较低的人,在恢复身份并成为村庄精英之后如何通过炫耀性仪式进行身份补偿。以往的弱势身份群体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身份,他们以自身能力为基础,借助国家政策、亲属关系、市场机会、宗族理事会平台等社会资源在村庄中崛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崛起的价值表达与声望补偿,并通过具有声望补偿功能的仪式性宴请建构新的社会记忆。
  • 社会流动、声望确认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主要讨论西村中身份地位原本较高的人,通过“不收礼”的寿宴表达其身份地位,确认其社会声望的过程与动机。本文尝试以宗族复兴为社会背景,以宗族精英的选择为切入点,分析体制内的人员如何在退休后将权力延伸至宗族领域,进而对村庄的社会事务产生影响。宗族精英通过对称性不收礼和退礼实现寿宴中的慷慨与社会声望确认,进而将债务人转换为债权人、讲个人声望转化为家庭社会声望,最终实现宗族精英身份地位的延续。
  • 社会流动、声望获得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讨论原本身份普通的升学精英家庭如何通过不收礼获得新声望。教育流动中的声望获得是对获得学历资源的价值表达。宗族与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它们会提供相应的教育奖励和教育付出,进而通过升学宴来进行教育的价值表达与声望获得,而声望获得与村民“活着”的意义和宗族昌盛的价值紧密相关。
  • 人口流动、情感表达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从村庄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互惠的去制度化,进一步从主体意识领域剖析了资助型互惠的消退。人口流动为村民表达流动价值与流动情感提供了动力,同时也成为村民获得“本事”、获得村民赞誉,实现上升性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人口流动引发了“不收礼”的三个连锁反应:返乡情感动力、上升性社会流动和声望。频繁流入或流出村庄的人们通过“不收礼”及消退资助型互惠的宴请方式来表达对村庄爱恨交织的情感并获得声望。此外还简要分析了制度的官方确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