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吴静
机构:江汉大学商学院
个人简介:

江汉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加州拉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负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 积极老龄化:关于养老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吴静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书是“70后”作者在观察“40后”父辈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引发的关于“养老模式选择”的调研和思考。调研对象主要是武汉市选择不同模式(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以及各类养老院、养老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和养老从业人员。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不同模式养老的现状;第二部分,提升关于老年的认知,破除一些关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关注积极老龄化和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等。
  •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国老年人的养老现状、需求及其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依靠自己的退休金或养老金生活,少部分人有子女供养或依靠积蓄和投资收入。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与其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参与书画、茶艺、旅游等活动,而低教育水平的老年人则更多地参与传统集体活动如合唱团和舞蹈队。此外,调查还显示了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差异,以及他们对于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文中还探讨了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的养老情况,发现曾经的企业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等群体,在退休后仍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愿望。最后,调查对养老服务的可负担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养老服务的价格对老年人的选择有较大影响。总的来说,中国的老年人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和生活方式,需要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关键词:
  • 对不同养老模式服务的调研与访谈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不同养老模式的调研与访谈,探讨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现状、优缺点及面临的问题。居家养老虽为首选模式,但由于服务不足导致生活质量受限;社区养老作为补充,服务能力与设施有待加强;机构养老虽然提供了专业化服务,但高昂的费用限制了其普及。文章强调了养老服务多元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市场培育、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旨在推动养老服务向着更加公平、高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 与国外相关养老模式的对比与思考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的养老模式,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辅助生活社区以及专业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运营模式及优势。首先介绍了美国Right at Home公司的居家养老服务,强调了个性化服务和对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关注。随后,文中通过对比分析美国Stoneridge退休社区和澳大利亚Victoria养老院的养老服务,指出了这些机构在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促进社交互动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辅助生活社区的概念和重要性,提供了关于如何帮助老年人平稳过渡到辅助生活社区的建议,并强调了这一过程中家庭沟通和选择的重要性。最后,文中指出了国内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与不足,展望了辅助生活社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总体而言,文章深入探讨了国内外养老服务的差异和优势,提出了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服务模式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
  • 老年人的身份认同与整合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探讨了老年人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整合问题,指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面临着价值观的挑战和社会地位的边缘化风险。文章强调,老年人不应仅被视为社会的传统传递者和历史遗产的守护者,而应被鼓励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以适应时代的变迁。通过引用心理学家Erikson的生命阶段理论,本文详细讨论了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积极应对策略,包括重新激发创造力、培养亲密感、调整自我认同、利用技能学习新知识、确立生活目标和保持自主性等。此外,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态,以及对环境的支持和信任也被视为老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最终,文章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老年人的再社会化过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老年身份认同,从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
  • 长寿与老年痴呆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成因及其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改善措施。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痴呆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文章首先通过两个具体案例介绍了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照护挑战,随后分析了老年痴呆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文章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积极老龄化策略,如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体育锻炼、社交活动以及持续学习等,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最后,指出了改善生活习惯、加强健康管理对于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以实现健康长寿。
    关键词:
  • 直面死亡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深入探讨了死亡的本质、死亡焦虑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并着重讨论了老年人如何面对和准备自己的死亡。首先,文章通过引用不同学者的观点指出,死亡是不可逆的过程,涉及身份认同、意识和记忆的消失,强调了科学上尚无法完全解答个体灵魂与身份独立于肉体之外的问题。其次,作者剖析了人们害怕死亡的根源,包括对未知的恐惧、对现世的留恋以及对死亡过程可能带来的痛苦的畏惧。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关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
  • 预防衰老——衰老是一种病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探讨了衰老作为一种疾病的概念,并提出衰老是可以预防和延缓的。首先指出,社会普遍存在着对衰老的误解和恐惧,人们往往忽视了个体之间巨大的健康差异。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衰老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可以通过药物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有效管理和延缓。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首次将“老年”视作一种疾病,强调了衰老研究的重要性。文章引用了多项研究,如David A. Sinclair教授等人的工作,表明二甲双胍、白藜芦醇等药物可以预防衰老,延缓衰老能够显著降低患各类疾病的风险,从而延长健康寿命。此外,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限制卡路里的摄入、经常锻炼、避免辐射和香烟、适量食用植物蛋白等方法也被证明对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智慧医疗的发展也为延缓衰老提供了技术支持,包括利用DNA测序个性化治疗、穿戴生物传感设备实时监控健康状况等。
    关键词:
  • 思维模式与养老选择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探讨了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对其养老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年人倾向于传统居家养老,并依赖家庭支持;而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年人则更愿意探索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无论是选择居家养老、入住养老公寓还是养老机构,他们都能更好地适应和享受新环境。此外,研究还建议,老年人应调整思维模式,利用选择、优化、补偿(SOC)理论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养老选择,并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生活质量并实现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
  • 积极老龄化与终身学习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深入探讨了积极老龄化与终身学习的概念,并围绕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展开讨论,强调了社会、家庭和个人在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康保障方面的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绍了积极老龄化的三个核心要素:社会保障作为前提、社会参与为核心以及身体健康为基础。之后,详细阐述了不同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例子,展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老龄化策略的多样性。此外,文中还着重强调了终身学习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缓认知退化等方面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证明了终身学习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最后,文章呼吁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环境,鼓励老年人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实现真正的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
  •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本文详细探讨了武汉市当前养老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策略。首先,文中指出,“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仅限于服务特困老年人,而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的主要活动为文娱活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直接供给和政府购买,缺乏有效的市场培育机制。此外,养老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存在巨大的护理员缺口,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八项具体举措,包括优化社区生活环境和资源配置、依托智慧养老服务系统、鼓励高等院校与社区合作、引导老年人发挥余热、建设嵌入式养老院、培养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及创建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些举措,旨在促进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