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温莹莹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
个人简介:

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具体研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公共参与、政府信任等议题。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Habitat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期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社会科学文摘》等期刊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合法性机制研究”(已结项)。已出版学术专著《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T村个案研究》。

  • 何以公共: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合法性机制探究
    温莹莹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分别探讨了规制、道德规范与文化-认知三大制度合法性要素及其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尤其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剖析了道德规范与文化-认知要素对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意义。在田野研究中,作者观察到,超越个体层面的群体结构也对公共物品供给等产生影响。作者强调,普遍道德和群体结构为理解公共物品供给等集体行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有效克服“搭便车”等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新方案。
  • 北京流动人口二代调研报告(中小学生部分)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核心家庭举家迁移已经成为流动人口进城打工的主要形式,北京市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本报告依据调研情况对北京市流动人口二代(中小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课余活动、城市生活融入与城市人身份认同、生活感受和未来展望等进行深入分析,刻画出该群体虽已是“城市化的孩子”,但也是“回不去的一代”的整体特征,同时,“全面城市化”趋势和“不完整城市人”身份的矛盾也使他们面临着教育公平、户籍公平、身份认同、未来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调研实践和分析研究,本报告从教育公平、户籍公平、学习条件、心理辅导等角度提出可供相关部门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加以参考的建议。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及其有效实现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围绕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结合新制度主义理论特别是理查德·斯科特的制度合法性机制理论,深入探讨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设计、实施效果及其背后的合法性机制。文章首先回顾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历史沿革和制度变迁,指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着多重影响因素,包括制度设计、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因素等。接着,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制度合法性机制(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 合法性机制初探——基于北京、福建定量数据的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运用北京、福建部分农村地区调研所得的定量数据,基于已有的治理和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框架,对人们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于已有的治理理论,本章试图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研究不同农村地区人们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参与意愿。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利用全国数据,得出整体性的一般结论,笔者将运用北京、福建的数据,了解具体农村地区人们的参与意愿情况。其次,对不同区域人们公共物品供给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具体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对不同地区所产生的差异影响效果。具体的比较研究结果将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与制度安排产生更有针对性的启发意义。
  • 制度认知及其影响——基于福建省农户问卷的数据分析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利用定量数据论证制度合法性机制中的文化-认知合法性机制对人们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参与意愿的重要影响。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制度合法性理论,这章通过定量研究,论证了制度认知对人们公共物品供给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一事一议”制度认知所带来的合法性,可以提升人们的参与意愿;而项目制度认知,由于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的参与意愿。
  • 认知合法性机制与公共物品供给——基于村庄个案研究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是基于笔者在福建省所选取的一个村庄开展的个案研究,主要结合部分定量问卷与大量质性访谈资料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斯科特的制度合法性机制理论框架下的具体制度合法性机制——文化—认知合法性机制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本文论证了制度的文化-认知合法性在制度有效实施与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中的积极作用。
  • 规范合法性机制——普遍道德与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运用全国性的定量数据探讨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中的一项具体合法性机制,即规范性机制/道德要素对人们在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中的行动影响。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的普遍道德存量是影响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本文进一步探索了培育普遍道德的可能路径。
  • 合法性机制的比较研究(上)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基于北京40个村庄问卷数据,试图从微观层面,探讨制度实施的具体合法性机制与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借鉴新制度主义视角、斯科特的制度合法性理论,通过定量数据分析,本文论证了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与文化-认知合法性等三大合法性机制均对人们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参与意愿有积极影响,全面论证了斯科特的理论与本文的主要假设。
  • 合法性机制的比较研究(下)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基于个案村庄进行案例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对不同制度的不同合法性机制展开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以文化-认知合法性机制为主导的制度实施效果最优,而规制合法性机制主导的制度效果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启发笔者,今后关于公共物品供给或组织制度等相关研究,需要探索制度实施所具备的合法性机制,而文化-认知合法性机制尤其值得关注。
  • 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群体结构视角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受到具体合法性机制要素的影响,不同的合法性机制通过影响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逻辑,最终影响村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不过,笔者始终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集体行动逻辑,在调查研究中,笔者观察到,超越个体层面的群体结构视角,也应当被纳入对人们集体行动逻辑影响的考察。由此,笔者通过文献与理论梳理进一步讨论了社会群体结构对公共物品自我供给的影响。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合法性机制探究总结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为书《何以公共: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合法性机制探究》的研究总结与展望。研究认为,合法性机制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规范合法性是增进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绩效的新路径,文化-认知合法性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有效实施的深层保障,制度合法性机制显著促进人们的公共物品供给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