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游天龙
机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个人简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律社会学博士,霍夫斯塔大学法律博士,研究兴趣包括国际移民、华侨华人、边境研究、农村电商、平台经济。
  • 魁阁学刊 2022年第2辑 总第7辑
    关凯 谢寿光 主编 ; 云南大学 主办 ; 游天龙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介绍《魁阁学刊》秉承老一辈魁阁学人治学理念,在这一社会科学为更多人所关注的转型时期,与一众有识学者探讨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学、人类学意涵,以及将科学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融合起来的具体方法。
  • 魁阁学刊 2023年第2辑 总第9辑
    云南大学 主办 ; 张雨龙高万红 副主编 ; 谢寿光 胡洪斌 主编 ; 胡洪斌 游天龙 本辑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本辑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AI与研究方法”和“AI与社科研究”。前者侧重于具体的方法实践,探讨了AI工具在量化、质性、翻译和全文生成上的可能性。后者则是具体应用,几位作者采用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常见AI工具对劳动控制、社会工作、文化符号、社区工作、社会心理、社会支持等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最后,本辑郑重推荐了由多个AI翻译工具配合人力干预而生成的翻译文章,以及两本“魁阁学术文库”的新作,并对首届“魁阁” 社会学人类学写作工作坊做了精彩回顾。
  • 魁阁学刊 2024年第2辑 总第11辑
    谢寿光 主编 ; 云南大学 主办 ; 胡洪斌 游天龙 本辑执行主编 ; 张雨龙 高万红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催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中逐步确立了文化自信,同时积极推动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代文化现象的独特时代背景,也为文化社会学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辑《魁阁学刊》聚焦文化转型中的关键议题,汇集了多位青年学者对农村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载体的最新研究,力图呈现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 《空间叙事与网络圈层化:Z世代“剧本杀”社群景观及其构建逻辑》评审意见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本文对《空间叙事与网络圈层化:Z世代“剧本杀”社群景观及其构建逻辑》一文做出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该文选题非常新颖,能够系统性地描擘出剧本杀社群中的结构和关系,但在概念、结构上还有改进空间。首先,“互猎”这一概念中的“互”模糊了新型休闲娱乐方式和Z世代青年两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性不平等,新型娱乐方式所遮掩住的资本无疑是更具有主导性的一方。其次,文献综述不够集中,且存在与背景信息的杂糅,剧本杀的起源和热潮部分可以作为背景信息独立出来。此外,社群景观作为核心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述,导致分析也略显表面化。
  • 《展演狂欢与乡村想象:传受视角下土味视频的生产与消费研究》评审意见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本文对《展演狂欢与乡村想象:传受视角下土味视频的生产与消费研究》一文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做出评价。该文章对于土味视频有较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解,研究做得非常扎实。但最大的不足在于,本文没有深入的分析平台的角色。平台是这个生产机制的关键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环,该论文分析的各种原因机制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平台经济上脱离平台谈现象,多少有些舍本逐末。此外,乡村土味视频同质性强、竞争激烈,文中呈现的情况,过于积极正面,也没有反映平台经济的剥削本质。最后,本文对土味是对主流的抗争这一观点提出反驳。
  • 社会学探索概论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介绍了本辑《魁阁学刊》对非虚构写作进行探索的背景及意义。讲故事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功和传统。而当今社会科学政策影响力、学术吸引力乃至职场竞争力的全面衰退,某种程度上与大量的社科学人丧失了用“读者友好型”的文字来讲述复杂知识的能力密不可分。本辑《魁阁学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非虚构写作进行探索。这种融合式的写作,借助故事、隐喻等独特的表达手段,可以让作品与真实世界既紧密贴合又保持距离,不仅有利于学者进行反身性思考,也更契合某些时期知识生产的现实情境。
  • 圆桌访谈:非虚构写作的社会意义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介绍一场主题性的圆桌对话,从五个方面来解读非虚构写作的社会意义。当前国内各大平台都有非虚构写作工作室,非虚构写作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平台确定的。非虚构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边界,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深度挖掘。非虚构写作的写作者大体上可以分为新闻记者、日常生活的亲历者和专业学者三类,写作者普遍采用底层日常平民化焦点的视角。作为群众运动的非虚构写作能够呈现真实的群众的声音,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在学术研究中运用非虚构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有益于扩大学术成果受众范围,使学者承担更多公共角色与职能。
  • 对话网易“人间”工作室: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兴起与发展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介绍魁阁学刊与网易“人间”工作室栏目创始人及网易文创部门总监、版权经纪业务部负责人的一段访谈。非虚构写作可以理解为由传统文学界开始的一个风潮,随着自媒体发展以及针对普通人的故事平台的出现,中国非虚构写作群体逐渐扩大。互联网平台意识到非虚构写作这个内容市场是2014、2015年前后。网易“人间”工作室栏目完全靠来稿支撑,采用编辑筛选,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反复修改的生产模式,并通过给定写作选题来拓展稿件主题范围。近年来非虚构写作的公共性呈现弱化的趋势,这与传统媒体本身的凋敝有关,也受到整个时代强调自我表达的影响。
  • 《魁阁学刊》2023年第2辑卷首语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这是一辑旨在引领潮流的专刊。本辑主题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的社会学知识生产”。本辑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AI与研究方法”和“AI与社科研究”。前者侧重于具体的方法实践,探讨了AI工具在量化、质性、翻译和全文生成上的可能性。后者则是具体应用,几位作者采用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常见的AI工具对劳动控制、社会工作、文化符号、社区工作、社会心理、社会支持等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最后,本辑郑重推荐了由多个AI翻译工具配合人力干预而生成的翻译文章,以及两本“魁阁学术文库”的新作,并对首届“魁阁”社会学人类学写作工作坊做了精彩回顾。
  • 《民族互嵌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传承?——基于ChatGPT的质性分析和文本生成》评审意见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民族互嵌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传承?——基于ChatGPT的质性分析和文本生成》一文本身从质性研究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写得很工整,非常妥帖地用一个结构性呈现的方式找到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困难、路径和破局思路,较过去基于个别案例、较小样本的研究是一个突破,而且巧妙地用了一个类似于自然实验的方式找到了两个紧邻但却在民族构成上有较大差异的村落进行比较研究,因而在因果关系上更有说服力,比常见的质性研究更佳。过去研究这类问题的主要是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同行,茂灿和几位同学运用社会学思路与方法切入进去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也是对“民族研究”这个更宽泛的领域的有益探索。
  • 《从“规矩”到“游戏”:劝酒规范服从模式的代际变迁》评审意见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为《从“规矩”到“游戏”:劝酒规范服从模式的代际变迁》一文的评审意见。该文在整体结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都有较高的完成度,但在某些细节和理论阐述上仍有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