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高万红
机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
个人简介:女,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20多篇。
  • 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
    叶锦成 高万红 主编 ; 叶少勤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本书是中国有关学者对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的看法、担忧、期待和愿景。首先是比较宏观地看中国精神卫生服务和规划;然后是对中国某一地域或某一特定的服务对象的精神卫生服务的描述和反思,并对每个群体精神健康干预的内容、手法和过程进行反思;最后是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思考。希望《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的出版能引起更多关注、讨论和行动,让中国的精神卫生规划、服务能回应国民日益增长的对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复原的庞大需求。
  • 魁阁学刊 2023年第1辑 总第8辑
    云南大学 主办 ; 张雨龙高万红 副主编 ; 谢寿光 胡洪斌 主编 ; 马雪峰 郭茂灿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过程,如由费孝通等众多老一辈社会学家参与的,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规模空前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由陆学艺先生领衔,众多机构和研究人员参与的百县经济社会调查和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等。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大学在21世纪初也组织了规模巨大的中国民族村寨调查。2022年10月,为了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云南大学又启动了“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项目,是上述探索过程的继续。本辑内容策划之初衷,正在于想以《魁阁学刊》为平台,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望这一历程,承继前辈先贤的学术遗产,梳理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展望未来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
  • 魁阁学刊 2023年第2辑 总第9辑
    云南大学 主办 ; 张雨龙高万红 副主编 ; 谢寿光 胡洪斌 主编 ; 胡洪斌 游天龙 本辑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本辑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AI与研究方法”和“AI与社科研究”。前者侧重于具体的方法实践,探讨了AI工具在量化、质性、翻译和全文生成上的可能性。后者则是具体应用,几位作者采用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常见AI工具对劳动控制、社会工作、文化符号、社区工作、社会心理、社会支持等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最后,本辑郑重推荐了由多个AI翻译工具配合人力干预而生成的翻译文章,以及两本“魁阁学术文库”的新作,并对首届“魁阁” 社会学人类学写作工作坊做了精彩回顾。
  • 魁阁学刊 2024年第1辑 总第10辑
    云南大学 主办 ; 谢寿光 胡洪斌 主编 ; 马雪峰 郭茂灿 本辑执行主编 ; 张雨龙 高万红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魁阁”是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费孝通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以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及“魁阁”为基地,在战时的云南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在这些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今日均已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文献,影响深远。在战火纷飞的1940年代,“魁阁”的学者通过实地调查以思考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以及建设现代中国之关键问题。八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人类已迈入新的社会形态,中国以及全球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承继与发扬魁阁精神,回应当代社会的重要变革,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于2019创办了社会学类连续性集刊《魁阁》,以为学界相关思考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凝聚学术中坚,培养学界新人。《魁阁学刊》2024年第1辑 总第10辑以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以云南为调查蓝本)的实地调研为主题,以实际调研数据和质性访谈为基础,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就云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面临问题的重大关切进行组稿。
  • 魁阁学刊 2024年第2辑 总第11辑
    谢寿光 主编 ; 云南大学 主办 ; 胡洪斌 游天龙 本辑执行主编 ; 张雨龙 高万红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催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中逐步确立了文化自信,同时积极推动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代文化现象的独特时代背景,也为文化社会学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辑《魁阁学刊》聚焦文化转型中的关键议题,汇集了多位青年学者对农村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载体的最新研究,力图呈现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 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
    高万红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本书以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为主题,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我国精神障碍康复中的医院康复模式和社区康复模式及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呈现了社会工作者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开展服务的实践过程。本书理论与实务并重,并呈现本土行动研究案例,可作为高校开设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课程的参考书,也可用于培训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推进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抗逆力建构过程研究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本文在分析中国内地青少年抑郁症康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以有效地弥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中的不足,并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如何应用抗逆力理论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康复的过程,进而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在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升抗逆力的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对中国文化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关系的初步认识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本文介绍无论是做社会工作还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一定要注重案主的文化系统,从案主的文化系统来看他的问题,帮助案主从其所处的文化脉络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西方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从我们的文化当中去收集、整理、加工和提炼出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模式。千万不要把宝贵的文化资源当做垃圾扔掉。
  •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研究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目的在于帮助陪护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家属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其从一个承受压力的被动角色转变为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协助者和促进者,更好地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
  •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研究——以云南H中专为例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本文以云南H中专为例,开展了为期五年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为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 多维度视角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亲子关系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昆明某医院精神科11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深入访谈,从亲子关系内涵的三个维度——情感维度、权力维度和人际沟通维度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亲子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是其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其形成机制是青少年个体发展中的人格缺点、不良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社会转型过程遭遇的各种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初步阐述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亲子关系“非亲化”的嬗变过程。本研究还基于抑郁青少年的视角,从青少年个体成长、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转型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过程中的“多重失去”的核心概念;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亲子关系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从社会工作角度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和促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对策和建议。
  • 会所模式在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以昆明T会所为个案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会所模式在国外的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服务中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本文应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昆明T会所为例,阐述该模式在中国内地的应用情况,探讨会所模式在本土运用中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会所模式对精神障碍人士的尊重和赋权,培养其工作技能,帮助其在社区中过“正常人”的生活,符合康复者和家属的需要,是一种有效的社区康复模式,这与西方在应用该模式的初衷和效果上具有一致性。但是,这种社区康复模式要在中国内地普遍推广,面临很多挑战:一是缺乏尊重精神障碍者人权的社会环境;二是缺乏成熟的社区支持体系;三是与中国现有的福利制度和文化有一定的冲突。总之,会所模式为我国发展精神障碍者的社区康复提供了积极的指引,要使会所模式在中国得到大力推广,需要结合本土情况进行改进。
  • 朋辈辅导在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出版时间: 2006年08月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朋辈辅导在高效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朋辈辅导,其次介绍了在高效开展朋辈辅导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是朋辈辅导的实践和发展。
  • 乳腺癌患者的性别角色认同危机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云南Y医院女性乳腺癌患者为例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介绍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女性患者容易陷入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角色认同危机,在性别认知方面形成“残缺”的自我建构、“无用”的关系建构以及“弱势”的社会建构,并产生抑郁、焦虑和内疚等负面情绪体验。本研究运用调查法和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Y医院15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深度访谈,从身体、心理与社会三个层面剖析其面临的性别角色认同危机,并通过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探索降低其性别角色认同危机的有效策略。结果发现,患者的性别角色认同危机与非理性的社会角色认知有密切关系;当患者明确身体是自我载体而非自我本身,且他人负向评价仅仅作为个体建构而非社会建构时,其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能够回归理性,危机应对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家庭和病友支持对患者性别认同危机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韧性建设的路径研究——以云南怒江州A社区为例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场域,具有一定的社会脆弱性,具体表现在社会稳定的结构脱域风险、社会恢复的网络断裂风险和社会适应的文化断层风险三个方面。本研究以云南大学师生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A社区持续开展的3年社会工作服务为例,通过实践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联动社区中各治理主体的资源。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型治理模式,通过以多主体联动促进治理共同体建设、以资源动员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社区参与推动社会文化适应三条路径激活了社区社会资本,提升了社区居民适应能力,进而增强了社区韧性。另外,社会工作在服务重点脆弱人群、增强自组织活力、挖掘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服务中仍面临着制度性支持和资源联动不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