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奚彦辉
机构:贵州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

男,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地方实践推动高端智库研究员。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本土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及“化”之观念研究。

  • 传统思想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研究
    奚彦辉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在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资源来建构中国自己的本土心理学,需要以此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发展。如是,就有必要系统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思想的研究方式,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到底挖掘出哪些资源、建构出哪些理论,就需要系统反思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的三重脉络,即认识取向、存在取向和进化发生取向。需要以此三重脉络,作为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的镜鉴。为此,本书在对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脉络分析的基础上,具体进行了儒家心理学的反思、道家心理学的新阐释、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阐微。最后,本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及挑战,并对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未来出路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 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系统回顾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其源于对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思及文化自觉,受国际本土化运动影响,经历 “心理学中国化” 到 “本土化” 的转变。港台学者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等倡导本土研究,推动面子、人情、孝道等主题探索;大陆学者葛鲁嘉提出 “新心性心理学”,强调理论建构。研究成果涵盖理论探讨、现实心理现象分析,兼具文化传承与创新。
  • 传统思想及其根蒂价值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界定传统思想的内涵与特质,强调其作为文化根蒂对本土心理学的意义。传统思想包括典籍中的 “大传统” 与俗民生活的 “小传统”,具有历时性、变迁性等特点,为本土心理学提供思想资源、文本依据及常识心理学挖掘方向。通过梳理其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影响,指出传统思想是理解中国民众心理的关键,需结合现代变迁开展研究。
  • 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的三重脉络及其研究启示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揭示西方心理学的三大演进脉络:认识取向(关注认知机制,重科学方法)、存在取向(聚焦生命体验与选择,具人文性)、进化发生取向(受进化论影响,关注适应与遗传)。对比分析其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启示,指出需挖掘传统思想中与三重脉络相关的资源,如儒家德性之知、道家存在思想,以构建本土理论体系。
  • 儒家心理学的困境反思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剖析儒家心理学研究的困境:儒家思想植根农业社会,心理现象非其核心,存在过度理想化、简单比附西方理论等误区。提出返本开新路径,强调切近儒家 “心性” 与 “化” 的精髓,结合现实个体心理经验,避免脱离本土社会脉络的抽象理论建构,注重传统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
  • 道家心理学的新阐释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聚焦庄子心理学思想,阐释 “撄宁观” 的内涵,即通过知止、外物、去成心等工夫实现心灵在扰动中的静定,以及庄子的存在心理思想,关注人间世的生存焦虑、死生超越与精神自由。指出道家思想对本土心理学的启示,如重视个体体验、超越主客二分,为心理境界提升提供传统资源。
  • 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阐微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在西方心理学 “天性” 与 “教养” 研究忽视民众视角的背景下,聚焦中国俗民语境中的 “随” 之观念。“随” 指个体与直系血亲基于血缘的生理、心理相似性,与 “像” 不同,后者可涵盖非血缘及非人的相似。其本土心理蕴涵包括基因显隐遗传的多种类型、解释同一家庭子女差异、作为素朴归因方式等。研究需厘清 “随” 与遗传、家庭影响的关系等问题,“随” 作为本土心理学概念,对揭示民众视角的 “天性” 理解及发展中国本土实质心理学具有重要价值。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及挑战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及挑战,指出全球化对本土心理学 “地方性” 立论基础的冲击,以及其加速地方文化心理变迁与混杂的影响。文中探讨全球化的抽离、加速、标准化等特征对地方文化的消解作用,强调本土心理学需反思 “边界防御” 心态,关注文化融合中的心理现象,调整研究策略以回应文化均质化挑战,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中重构学科合法性。
  •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未来出路及前景展望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探讨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未来出路及前景展望,分析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困境、心性心理学的建构努力,提出创新路径:抽象传统思想核心范畴(如 “心性”“化”),引入新概念与方法,整合唯识学等本土意识资源,推动与西方心理学的会通。未来需关注文化变迁中的心理现实,避免口号式研究,以扎实探索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文化自信。
  • 儒家心理学的本土探索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回顾儒家心理学研究,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思想挖掘为主,21 世纪后转向多元主题,包括人格心理(如君子人格)、自我研究、中庸心理学、道德情感等。学者结合西方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积极心理学)阐释儒家思想,推动本土化理论建构,如杨中芳的中庸实践思维研究。儒家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人际认知等领域具独特价值,但需突破学科边界,深化实证研究与现代应用。
  • 道家心理学的挖掘与阐释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文系统梳理道家心理学研究,内容涵盖道家心理思想、与西方心理学的融通、心理功能(如心理治疗、保健)、人格与自我研究等。早期研究侧重思想挖掘,21 世纪后转向多元化探索,包括道家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道家人格结构的实证研究等。道家 “自然”“无为” 等思想对心理健康、压力应对有独特价值,与西方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理论形成对话,但本土化理论建构与跨学科整合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