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绵延时间理论和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个体生命周期各阶段呈现的不同时间心理,及其在空间意识上展现的不同宗教道德性。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身肌体中,具有道德属性的“生命冲动”,在个体生命周期的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绵延与敞开中,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筹划并实现自身的创生。本文构建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ψ模型,包含“过去、现在、未来”心理时间序列连续性,也包含“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空间时间逾越性,并以此来论证时间(心理时间、空间时间)与空间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以及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等)的时间空间均衡。在儿童生命周期阶段,空间意识内的本我滋生出自我,并形成道德超我。儿童在空间意识上的“泛灵论、目的论、拟人论”由强渐弱。在青少年生命周期阶段,空间意识与环境的时间空间均衡成为最大需求,并影响时间心理的有序发展。在中年生命周期阶段,时间心理、空间意识与环境形成均衡结构,个体形成稳定的人格,对超我道德的渴望加剧。此时宗教的神学意义被遮蔽,成为一种道德伦理,或者一种生活习惯。因此,对个体时间心理与空间意识的心理学解读,有助于我们揭示宗教道德的本质及运行规律,对于我国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