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

作者:
出版日期:
2012年4月
报告页数:
55页
报告字数:
54531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族民众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已经逐渐出现了一个语言使用的“多元一体”的格局。一方面,许多群体拥有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和继承本族传统文化时学习和使用本族语言文字;另一方面,从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区域交流的角度,汉语已经成为中华各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成为族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建立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走上稳定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和经济整合、贸易发展和人口流动,不断推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走出传统的半封闭、自给自足的状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仅东部汉族各方言区开始使用全国统一的普通话,西部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也在加强汉语文学习。人口规模庞大而且最先接受西方现代知识和教育体系的汉族群体,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经济、文化和科技知识的教育和出版体系。因此,通过学习汉语文来促进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民族发展和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从交流工具和学习先进知识体系的工具性角度来看,汉语是中国境内最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工具性语言。这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教育体系努力推行英语学习是同一个道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交流活动显著加强,英语在客观上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和学习的主要语言工具。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第234~235页。

关键词:

博士博士质量发展质量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西藏教育发展和双语教学研究文献
新中国成立前后西藏教育的发展概况
  • 1.1951年以前的西藏教育
  • 2.1951年后西藏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 3.藏语文和西藏自治区的教学体系
  • 4.教学语言的选择
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 1.1952~1958年(西藏工委与噶厦政府并存时期)
  • 2.1959~1965年(“民主改革”时期)
  •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 4.1976~1986年(“文革”后调整期)
  • 5.1987~1993年(“拨乱反正”时期)
  • 6.1994年至今(改革开放时期)
西藏双语教学问题的讨论
  • 1.西藏双语教学模式的归纳
  • 2.关于西藏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和授课体系的三种意见
  • 3.藏族学生的高考问题
西藏双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教材问题
  • 2.合格教师短缺问题
  • 3.藏族民众对双语教育模式的看法与选择
  • 4.学校的授课语言政策必须稳健和有持续性
  • 5.双语教育发展有客观规律,不能与“政绩工程”挂钩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 1.要把宪法和国家相关法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 2.兼顾语言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学习现代化知识两方面的功能
  • 3.尊重语言发展和学习自然进程和民众的选择意愿,避免某种语言的强制推行
  • 4.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
  • 5.要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实事求是,稳步推进
  • 6.推动汉语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双向语言学习
  • 7.学校具体教学语言模式的确定和实施,需要广泛征求意见,要有一定民意基础
  • 8.在进行语言教学模式的转换时,要考虑到教师队伍的适应能力和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