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族民众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已经逐渐出现了一个语言使用的“多元一体”的格局。一方面,许多群体拥有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和继承本族传统文化时学习和使用本族语言文字;另一方面,从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区域交流的角度,汉语已经成为中华各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成为族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建立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走上稳定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和经济整合、贸易发展和人口流动,不断推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走出传统的半封闭、自给自足的状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仅东部汉族各方言区开始使用全国统一的普通话,西部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也在加强汉语文学习。人口规模庞大而且最先接受西方现代知识和教育体系的汉族群体,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经济、文化和科技知识的教育和出版体系。因此,通过学习汉语文来促进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民族发展和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从交流工具和学习先进知识体系的工具性角度来看,汉语是中国境内最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工具性语言。这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教育体系努力推行英语学习是同一个道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交流活动显著加强,英语在客观上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和学习的主要语言工具。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第234~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