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马戎
机构:北京大学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受聘为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会学导论》(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国藏学出版社),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学出版社)等。

  •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
    马戎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 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就业
    马戎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我国成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基本的社会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承担的“我国西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课题试图就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宏观结构、社会经济特征、族际交往条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等专题做一些最基础性的研究与探讨,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和基层社区调查材料的讨论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工作还是非常初步的,有些现象和材料可能只代表局部而不能代表整体,各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也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错误,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调研工作实践中和同行的批评指正中不断加以改进的。目前编出的这本书仅仅是初步成果的汇集,们对相关专题的认识还需要在今后其他课题中不断深化和提高。
  • 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
    马戎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中国国土辽阔、族群众多,在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之间,始终保持密切的政治交往、深度的文化交流、互补的经济体系和大量的人口流动。自清末实行“移民实边”“放垦”政策以来,农牧交错、蒙汉混居成为内蒙古地区社会组织与经济活动的一大特征。本书系统梳理了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两大领域的研究文献,介绍了研究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方法设计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人口迁移史,并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检验了分析模型,对蒙汉居民的经济活动、迁移经历、收入与消费、语言使用、居住格局、社会交往、族际通婚等分专题进行讨论。在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开展的这次大规模抽样户访问卷调查,是社会学者对我国族群关系开展实证性研究的一次尝试。
  • 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
    马戎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一书,收录了2007年第四届北京论坛“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存”分论坛上的22篇论文。这些由国内外著名学者提交的论文涉及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各个重要领域,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者在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对一些人们普遍关心的核心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关系
    马戎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世界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也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的族群关系问题。这本文集收录了近年来作者陆续完成的相关论文、谈话录和短评,当中的各篇文章都与“社会转型中的族群关系”这一主题密切关联,希望书中提出的观点能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在集思广益中逐步增进共识。
  • 人口迁移与社区变迁:内蒙古赤峰调查(续篇)
    马戎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在完成了1985年调查后,作者持续多次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组织了不同研究专题的社会调查,包括1987年翁牛特旗6个建制镇130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1989年翁牛特旗三爷府村的半农半牧、蒙汉混居社区调查,1996年翁牛特旗桥头镇的建制镇调查,2005年对1985年调查的翁牛特旗被访户进行了回访问卷调查。以上这些调查在行政体制方面涵盖了县、建制镇、乡(苏木)和行政村,在研究专题方面涵盖了各级机构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乡镇企业发展、农牧户经济活动与生活家计、族际交往、人口迁移史与新近外出务工情况等。这些系统开展的问卷调查、社区调查有助于我们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国北方基层社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
    马戎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21世纪前10年,中国西部地区在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国家和沿海省市在西部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大幅度增加,同时几百万中部、沿海汉族流动人口进入西部,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城市的转移速度加快,这使汉族企业和当地少数民族企业之间、外省汉族农民工和本区少数民族农民工之间在西部城镇就业和发展空间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如果政府的引导和协调工作不到位,必然引发民族隔阂和矛盾。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形势和一系列现实社会问题使得社会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成为政府和学术界了解西部地区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内容是解析当地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基础性知识。
  •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历史与重建
    马戎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处在现代化发展历史关键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家间的竞争虽然体现在政治话语权、科技与经济力量等方面,但实质上是各国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全面竞争,是各国教育体系之间的竞争。中国是个有十几亿人口、幅员辽阔的大国,要支撑起一个结构庞大和分支齐全的社会科学、科技与经济体系,就需要建立一支能够涵盖所有学科及其分支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庞大人才队伍。现代学校体系发端于欧洲,几百年来西方工业化国家不仅发展出一整套学校制度和学科体系,也发展出公立、私立、教会、社区学校等各类主体既彼此竞争又相互拾遗补缺的“多元一体”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于比较灵活的办学体制和竞争中的外在压力,与公立大学相比,民办大学在推动知识体制创新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壮大必然会刺激公立大学进一步焕发创新活力,而我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创新发展。
  • 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
    马戎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16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民族话语”的主题论文,分析了现行的“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提出中华文明传统具有非无神论的世俗性,这是中华文明与当代其他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主要区别,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伦理和群体认同结构。同时试图说明西方的“民族主义”理念为什么不可能产生于中国的土壤,以及西方“民族”概念引入中国后造成的话语困境。
  • 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关键词:
  •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新体制下,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杠杆调节资源分配和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需要特别关注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地区和群体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扶持,降低地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方面的差距,在新形势下努力加强民族团结,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
    关键词: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喀什地区各族人口分布格局变迁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以汉族人口为绝大多数,实际上也限制了职工进行民族交往的客观条件。维吾尔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与汉族的儒家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目前,这样的地理分布和居住格局对于维吾尔族和汉族民众之间的交流无疑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今后,如何改善维吾尔族和汉族进行民族交流的条件,还需要从经济管理体制、人口流动、教育体制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非常需要对南疆各族人口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 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与变迁——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在中央政府的“援藏项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在西藏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和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汉族地区的施工队伍和个体服务业人员大量涌入西藏,造成西藏城镇的暂住和流动人口的明显增加。随着青藏铁路的运营和进一步向日喀则等城镇伸展,西藏的交通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这不但会促进自治区和其他藏区的对外开放与交流,也会给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 西部大开发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少数民族教育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西部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当地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组织的转型和族群关系的调整。随着对西部各省区在交通、通信、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各类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大量投资,资金和物资的流动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但在规模上会迅速扩大,而且在劳动力内部结构方面也面临着重大的变化。由于西部各省区是我国几个重要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人口的流动也会使各族群之间的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各个族群之间在新的经济发展契机下不但存在着相互协作的广阔空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机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相互竞争关系,所以西部地区的族群关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也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关键词:
  • 新疆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我国西部地区的总面积有几百万平方公里,但人口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西部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聚居区,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推动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难度。随着对西部各省区在交通、通信、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各类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大量投资,资金和物资的流动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仅在规模上会迅速扩大,而且在劳动力内部结构方面也面临着重大的变化,而且必然会出现劳动力从东部、中部向西部地区的流动,从而使得西部城镇的劳动力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
    关键词:
  • 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导论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这一研究课题所树立的明确目标,就是要对中国一个特殊地区“农村-农村”类型的移民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具体对象是那些从邻近汉族农村向内蒙古自治区下辖九个盟之一的赤峰市(前昭乌达盟)的农村地区(传统的本地居民是蒙古族)迁移的移民,因此在后文中也会经常被称为“赤峰调查”。这种类型的移民为国内移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个案。首先,其主体是“农村-农村”类型的移民;其次,这种类型的迁移活动发生在中央政府的政策限制和地方行政机关的调控(选择)之下;最后,其主要涉及的是多数族群的成员向少数族群地区的迁移。根据中国政府目前的政治纲领和政策,这种迁移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派遣多数族群成员去统治当地少数族群,而是为了在“族群平等”的条件下实现族群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自然整合。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与其他国家(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特别在“族群政策”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这种移民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有可能为人口学家提供一个特殊而有趣的个案。同时,在文化模式和社会网络方面,这种类型移民的许多特点以及在族群整合中的意义,与其他国家的相应方面有类似之处。因而,以这种类型移民为对象的研究工作,给中国自身社会和人口变迁有可能提出某些带有启发性的观点,同时对于国际学术界有关移民和族群整合的文献积累也能有所贡献。
    关键词:
  • 有关族群性的文献回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农村地区的移民问题,蒙古族作为本地居民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几百年,而迁入的外来移民则大部分是来自南方的汉族。因此,这一地区的整合过程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整合,另一个是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整合。因此,作者将在本章中着重梳理与族群整合理论有关的文献,继而在接下来的几章中讨论有关自发性移民的动机、移民的调适以及有关移民政策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
  • 迁移研究文献的回顾及其对研究设计的启示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这次赤峰调查所关注的主题是农村社区内迁入者与本地居民的交往与整合问题,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回顾有关移民调适和适应的相关理论,同时也将讨论移民和迁入社区双方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对这一调适和适应过程的影响。移民对于迁入地的满意度是衡量移民整合的一个重要的主观指标,而移民的满意度往往与他们的迁移动机和预期通过迁移来达到的“目标”相联系,所以,我们也将回顾有关迁移动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特别是对迁移过程的经济学分析和经典的“推力-拉力因素” 分析框架。此外,由于20世纪50~60年代赤峰地区农村的一些迁移活动是由当地政府主导和组织安排的,因此本章也将简要讨论有关国内移民的“迁移选择性”和政府迁移政策的理论。
    关键词:
  • 赤峰和本地蒙古族居民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为了对这项研究所涉及的具体地区及其主要居民群体有所了解,我们在这一章中将首先简要介绍赤峰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结构及当地人口变迁等的基础性背景资料,然后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有关当地的行政建制沿革和主要居民群体的迁移历史进行回顾。由于自16世纪中期以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主要是蒙古族,因此本章也将概述蒙古部落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演变。本章将简述历代王朝中央政府对待边疆少数族群部落的基本政策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族群政策,最后通过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对蒙古族人口的基本结构作一个简略的讨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