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
作者: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9088字
所属图书: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逻辑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166-184
摘要:
随着农村城镇化、村民市民化的推进,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退缩以及由此引发的参与不足、认同缺失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村头、树下、晒坝、井旁、广场等公共空间是大家认识、熟悉、交往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村民利用社区内外资源,采取互助、自治等行动,解决社区的共同问题,协调社区的共同事务,培养对社区的共同认同,维持社区的繁荣稳定。然而,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浪潮下,乡村社会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传统乡村那种你来我往、相互协助的热闹场面不复存在,留下的是“草比人深、人比鸟少”的空巢社区,乡村集体活动名存实亡。而退出集体活动后,大部分农民的休闲活动以家庭为中心,电视成为多数农民娱乐和休闲的首选。在此背景下,乡村社区的公共空间急剧萎缩,进而“塑造”出原子化的个人、冷漠的邻里关系和饱含危机的信任状态,村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降低,对社区的认同也日益式微。人们意识到,要让农村社区和谐有序地发展,当务之急是构建新的认同模式和认同机制。
关键词:
社区参与
农民
西部民族地区
社区认同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
北京市居民人际冷漠现状与形成原因分析
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社区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与邻里关系的调节作用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探究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政府信任与社会信任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公共参与和乡村治理绩效
禄村土地制度变迁所折射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构建社区认同的实践路径研究——以金融街街道为例
社区变迁与社区比较研究:记忆、场所、认同
传统乡村的社区边界与农民的生活
“我是谁”:社区身份和认同的重建
文章目录
·
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农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现状比较分析
·
不同地域农民社区参与对社区认同影响之对比
·
研究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