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民族工作创新的研究结论

作者:
朱军
出版日期:
2021年8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9375字
所属图书: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民族工作创新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依据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和个人访谈资料,从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角度,进一步明晰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保障的重点和难点,建立一个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性相对接的权益保障体系,为地方社会治理实践的创新与完善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少数民族城市民族工作

作者简介:

朱军: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体态势与新特征
第二节 社会分化视角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分析
  • 农民工代际差异
  • 户口身份差异
  • 就业身份差异
  • 文化生活差异
第三节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的重点与难点
  • (一)“底线型”劳动权益保障较好,但整体就业质量不高,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增大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与社会风险
  • (二)城市政府在不同程度上面临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压力,人口输入型城市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双重供给不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高考改革仍面临户籍瓶颈
  •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尤其农民工群体)居住环境普遍较差,以租住房屋为主要居住形式,自购房屋比例较低,住房上面临市场化门槛过高与户籍制度的双重限制
  •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还面临文化适应问题,具体体现为技能型文化适应和精神型文化适应两类问题
第四节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的原则与对策
  • (一)以职业技能、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为核心内容,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改善就业质量,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市民化进程
  • (二)以子女教育、住房改革、社会保障为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积极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 (三)流入地政府根据城市规模逐渐放宽流动人口落户城市的“居住”“工作”门槛限制,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
  • (四)以党政为主导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各类平台与协同机制,大力扶持和支持“社团”“社区”“社工”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服务
  • (五)流入地政府做好信教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