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从团结型社会组织、行政型社会组织到治理型社会组织——1949年以来社会组织的变迁历史
作者:
罗婧
出版日期:
2021年5月
报告页数:
33页
报告字数:
27835字
所属图书:
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5.599-631
张翼
摘要:
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深刻展现了社会结构的变迁。1949年至今,我国的社会组织呈现出三个形态,即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1949年—1956年)的团结型社会组织,再到改革开放前(1956年—1978年)的行政型社会组织,以及经过多重探索之后(1978年—2012年),形成的治理型社会组织(2012年—今)。这三个形态逐步革新又相互继承:治理型社会组织是当前社会组织运行的主导形态,而团结型社会组织与行政型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仍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并存。这显示出国家、市场、社会在整合的前提下合作或交融,共同构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新时代以来,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助推社会信任的建立,这就要进一步探究我国社会组织的本土特色。
关键词:
社会组织
社会变迁
国家治理体系
作者简介:
罗婧:
相关报告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研究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社会组织与“和合”善治
城市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与治理转型
新时代的青年发展挑战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呼唤——写在“蚁族”概念提出十周年之际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00~2014)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的路径与重要作用
深入推进地方现代政府建设 探索政务服务与行政监管新模式——永州双牌县政府打造“双牌之家”全流程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19年中国慈善法治发展观察报告
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思想意蕴分析
文章目录
·
1949~1956年:塑造合法性的团结型社会组织
·
1956~1978年:全能且包办的行政型社会组织
·
1978~2012年:多元可能性的探索时期
·
2012年至今:纳入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治理型社会组织
·
继承与革新:从传统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