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空间、地点与城市

作者:
王天夫 肖林
出版日期:
2021年4月
报告页数:
64页
报告字数:
59732字
所属图书:
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人们存在的具体表现是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地点之上。在这一空间地点之上,人们获得生活的必需,并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实施各种社会行为,发展出各种社会制度。在很多情形中,人们以这一地点来定义自我的身份与感受。地点的物理外貌的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相应的变化。人们对于这一地点的感情也发生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地点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出来的最为宏大、体现上述社会空间辩证关系最为显著的地点。影响城市地点变迁的因素层次丰富、复杂多样,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丰富繁杂。在我们看来,当前的城市社会治理应将人与地点的关系当作理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与实施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具体的社会治理方式也应由此出发。
关键词:

城市社会空间社会治理地点

作者简介: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肖林: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城市社会学研究室(原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副主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和社区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学术文章。

文章目录
社会理论中的空间
  • (一)社会理论对空间的再认识
  • (二)列斐伏尔:社会空间
  • (三)其他社会理论中的空间
  • (四)社会空间与社会行动
地点与空间
  • (一)哲学对地点的重新强调
  • (二)经典社会学家眼中的地点
  • (三)地点的概念及与空间概念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中的地点
  • (一)地点与城市
  • (二)现代城市社会学对地点的钟爱
  • (三)城市社会学关于地点的实证研究
  • (四)场景理论及其评论
个人、社会与地点
  • (一)作为资源的地点
  • (二)个人与地点
  • (三)社会与地点
  • (四)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空间与地点
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启示
  • (一)恋地情结与社会治理参与的“搭便车”难题
  • (二)人地关系与城市治理中的区域划分
  • (三)有机城市文化与城市街边的治理
  • (四)特定社会群体、城市亚文化与城市的空间治理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