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肖林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城市社会学研究室(原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副主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和社区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学术文章。

  • 社会政策与地方治理:欧洲和中国的经验
    (英)张倩仪(SinYiCheung)肖林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学术院共同资助的“先进奖学金项目”的学术成果论文集,选择了中英学者关于中国与欧洲的社会政策、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环境政策与环境治理、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与社会组织、公平就业、物质剥夺、工作贫困等领域近年来的代表性成果。这些论文既具有理论对话价值,也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 县域现代化的“晋江经验”
    张文博 吕鹏 肖林 杨典 王春光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
    本书从经济、社会、文化、乡村、党建等多维度,探讨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在过去短短40余年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县发展成全国县域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之一和长期位居福建省县市第一的现代化历程及其原因,寻找晋江的现代化历程对其他县市的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比如“爱拼敢赢”和“善拼会臝”的民间创业精神、“亲清”政商关系、包容的社会政策、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等。本书主要传递这样一种观点:“晋江经验”作为县域现代化的经验,与其他发达县市的经验一样具有引领其他后发县市发展的价值。
  • 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
    肖林 王天夫 出版时间: 2021年04月
    中国的城市发展和空间变革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和经验材料,对于推动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更新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在梳理城市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以什刹海40多年来发展和变迁的经验为案例,翔实地呈现了城市空间变革的机制和力量,对于总结中国城市发展和空间变革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专家观察:以人为本 回归民城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关键词:
  • 市民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主流化的经验:一种欧洲区域政体的政治系统视角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对于市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CSOs)参与环境主流化经验的探索可视为对环境政策一体化文献的补充。环境政策一体化强调,在制度设计时应将对环境的关心纳入各方面考虑之中。大量国际条约和法律认为,执政者和外源群体间的意见交换和有效回应是使政策协调一致的有效途径。研究揭示了选举政治、党派力量、否决权行使者和战略上的联合对市民社会组织参与方式的形塑路径。受访者对主流化过程是否更关注合法性、表演性和参与性决策的出现而较少关注效果表示质疑。本研究的贡献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揭示了市民社会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了适应性参与战略的必要性、显示了国家在促进市民社会参与环境政策制定方面的偶然性。
    关键词:
  • 现代城市社区的双重二元性及其发展的中国路径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从现有城市社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出发,以新型物业小区为原型指出现代城市社区具有“双重二元性”,亦即“共同体与社会的二元性”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新型社区发展的中国路径所具有的六个方面显著特点。现代城市社区的双重二元性及其发展的中国路径特点无论对于社区建设实践还是社区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
    晋江的现代化特别是经济现代化采用的是乡村包围城市,然后集聚城市,再转向城乡一体化。虽然晋江存在着一些城乡分割问题,但是不像全国那么明显。一个县域本身是一个城乡互联的整体。晋江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渐渐地意识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改变散乱发展局面,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现在,晋江开始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城市来发展和建设,从而迈 向高质量、创新型国际化品质城市发展道路。
    关键词:
  • 国家渗透能力建设——社区治理挑战下的国家应对策略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分离成为明显趋势。不应忽视的是,国家也在不断加强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能力建设,这模糊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文章指出,国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制度约束,选择了强化渗透能力的应对策略,具体通过组织渗透、功能渗透和程序渗透这三种密切关联的方式。这些策略调整的同时带来多种积极效果和消极后果,不同渗透策略对不同类型的合法性影响也不同。就社会的成长而言,国家渗透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同时也提供了社会对国家反向渗透的机会。
    关键词:
  • 社区信息化的整体发展状况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本文整体概述了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发展状况。首先分别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回顾了社区社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随后还原了社区信息化发展历程与现状,最后综述了社区信息化应用领域和应用效果,同时指出了发展问题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
  • 2015年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缩影。社会转型阶段,社区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在物质空间、产权关系、人口结构、组织方式、居民阶层地位、邻里关系以及社区和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主要是由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造成的,同时也受到单位、城乡户籍等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社区分化与阶层分化密切相关,但又不能简单等同。不同类型城市社区之间的多样性差别是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客观基础,因而社区治理需要因“类”制宜。
    关键词:
  •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居民自治继续拓展,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格局正在初步形成。完善社区自治和发展基层民主有赖于在法治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政社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并激发社会活力。
    关键词:
  • 城市变迁与城市社会学理论
    出版时间: 2021年04月
    中国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城市的改革发展是中国社会充满活力的显著表现。当越来越多的投资倾注到城市里来之后,城市不仅创造出新的产业、新的就业机会、新的资本市场等,而且其本身也在这样的变革大潮中被改造了。本书选取北京市什刹海四十多年来的改建历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这一地点与区域在地理外貌、社会功能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变化过程,讨论其中各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力量在这几十年来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来尝试回答城市变迁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本书有两个可以分开但又紧密相连的主题:一是在理论讨论中,提出一个转型时期城市空间如何构建出来的理论解释框架;二是在经验论证中,利用作为一个城市空间中颇具特色的地点——什刹海——几十年来的变迁过程,来具体说明这一理论解释框架的适用性。
    关键词:
  • 社会空间、地点与城市
    出版时间: 2021年04月
    人们存在的具体表现是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地点之上。在这一空间地点之上,人们获得生活的必需,并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实施各种社会行为,发展出各种社会制度。在很多情形中,人们以这一地点来定义自我的身份与感受。地点的物理外貌的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相应的变化。人们对于这一地点的感情也发生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地点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出来的最为宏大、体现上述社会空间辩证关系最为显著的地点。影响城市地点变迁的因素层次丰富、复杂多样,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丰富繁杂。在我们看来,当前的城市社会治理应将人与地点的关系当作理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与实施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具体的社会治理方式也应由此出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