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9~2018基于县域尺度的京津冀地区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演变

作者:
王婧 陈舒婷 WangJing ChenShuting
出版日期:
2021年6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0971字
所属图书: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0~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基于交通网络密度、人口加权平均交通邻近度和区位优势度三个指标,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综合分析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交通路网规模、结构和通达水平,揭示交通发展及交通优势度格局与演化特征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表明: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各区县的交通均有不同程度发展,区域间交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逐渐缩小,但空间差异仍较明显,三大基础指标总体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结构以及南优北劣、南快北慢、东高西低的发展特征。京津冀地区交通优势度逐渐提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关联特征,高值区稳定分布于京津地区,低值区稳定分布于北部的张承地区,也常见于保定、邯郸和邢台。北部交通薄弱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等交通优势度大幅提升,南部地区和京石走廊南段增长幅度小。大体上,北京和天津为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第一梯队,石家庄、廊坊、唐山、秦皇岛、保定和沧州为第二梯队,张家口、承德、衡水、邢台和邯郸为第三梯队。京津冀地区各区县的交通优势度实现均质化的可能性较小,应统筹协调、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合理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空间格局交通优势度

作者简介:

王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管理。

陈舒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WangJing:

ChenShuting:

文章目录
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
基于三大基础指标的京津冀交通发展演变及比较分析
  • (一)交通网络密度:总体建设水平较高,十年间均值增长一倍多,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缩小,空间分异明显,东南片区高于西北片区,内部为多点圈层结构
  • (二)人口加权平均交通邻近度:总体水平较高,人均距离道路的平均最短距离缩短,空间呈以京津为核心的放射状结构
  • (三)区位优势度:各区县与主要地市的交通联系总体较便捷,十年间联系耗时逐渐缩短,呈现较明显的南优北劣的圈层结构及南快北慢的发展态势
京津冀地区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
  • (一)京津冀交通优势度呈现偏正态分布特征,整体较好且逐年改善,中心与外围及南部与北部空间差异较明显
  • (二)京津冀交通优势度呈现北部、东部沿海增长高值集聚,以及南部两组团增长低值集聚的特征
·结论、讨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