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1985~2001年草海保护区簸箕湾水禽繁殖区社区保护项目回顾与反思

作者:
李晟之 任晓冬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335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9~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草海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簸箕湾水禽繁殖区是中国第一个在草海保护区由村民自发组建的野生动物保护地。本文详细介绍了参与式在簸箕湾村的实践——渐进项目和村寨发展基金项目,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簸箕湾的村民又实施了水禽繁殖区保护项目,主要目标是实现长期的生态旅游。水禽繁殖区的组建,充分表明当地村民对保护环境的需要能够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对贫困地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簸箕湾水禽繁殖区社区保护项目的系统回顾与反思,总结出了可供其他公益保护地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社区保护地草海簸箕湾

作者简介:

李晟之: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中心秘书长,四川省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特邀成员,社区保护地中国专家组召集人。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碳汇经济。著有《社区保护地建设与外来干预》《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走廊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等作品,并连续9年担任《四川蓝皮书:四川生态建设报告》主编,多项政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任晓冬: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管理、社区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

文章目录
·背景
·治理及管理模式
保护和管理措施
  • (一)开展渐进项目和建立村寨发展基金
  • (二)建立水禽繁殖区社区保护地
资金来源与可持续运营措施
  • (一)资金情况
  • (二)资金可持续性
·问题和挑战
可供其他公益保护地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 (一)巧妙处理行政村、村民小组和农户三者的关系
  • (二)多个项目合作伙伴平等合作,优势互补
  • (三)培养人才并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 (四)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中保护与发展关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