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靳彤
机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科学主任。拥有近20年的一线研究与保护实践经验,深度参与了云南国家公园探索、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社会公益保护地等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个自然保护地规划和流域保护修复规划,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文章。现领导中国TNC科学团队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提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流域保护修复等各领域工作提供科学支撑,依托项目实践进行最佳实践总结和工具方法开发,切实体现TNC“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作方法。担任全球保护教练网络中国联络人、国际土地保护网络(ILCN)理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执委会成员、社区保护地(ICCA)中国工作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理事。

  •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9~2021)
    靳彤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2018~2020年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确立和“生态文明入宪”,带动顶层设计取得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成果,将推动一系列结构性甚至是社会认知层面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变化。这三年是我国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执行期,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考虑到污染根本性的症结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如源头治理的挑战、多方参与的不足、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的复杂性,以及污染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我们对于长期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挑战依然存疑。从长远来看,这些方面的进步可能才是环境治理见效的重要条件。本书总报告《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环境污染根本症结仍未解决(2018~2020年)》从顶层设计、法律制度建设、执法行动、污染防治效果等方面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2018~2020年,我国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尤其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该指导意见强调了自然保护地建设“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要“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共同治理等保护方式”,为民间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地提供了较大的政策空间。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简称“公益保护地”)就是为了填补现有保护地体系的空缺,补充已有保护地在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不足,而探索的一种由民间机构、社区或个人治理或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模式。与政府管理的保护地相比,公益保护地更加灵活,在政府无法开展保护工作的地区,可以成为很好的补充手段。它不仅可以连接和扩大已有保护区,还可将集体土地和个人土地以较低成本纳入保护地中,为民间力量提供了参与保护工作的机会,也提供了新的保护地资金来源。2017年,23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旨在配合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聚合公益机构力量,推动公益保护地发展,以期帮助国家有效保护1%的国土面积。本书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大背景下,以“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为专题,对我国公益保护地的源起、现状、问题挑战、发展机遇与制度需求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阐述,从国际视角回顾了公益保护地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并从实践角度深度解读了10个不同类型的公益保护地,以期为公益保护地制度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公益保护地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参考。
  • 2017~2020年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的现状评价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2017年多家公益机构发起成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目标是在2030年前,推动和支持民间力量帮助国家管理占国土面积 1%的公益保护地。为摸清公益保护地现状及发展趋势,联盟于2018~2020年分年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问卷调研,依据公益保护地定义及评定标准先后识别出30个、39个和51个公益保护地,总覆盖面积从2018年的7222平方公里增长到2020年的10311平方公里。现有公益保护地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南等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且民间自然保护组织较为活跃的地区,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各种形式的社区组织开展的社区治理是当前公益保护地最主要的治理类型,委托管理协议是最主要的管理依据,自然保护小区是最为常用的政府认可形式。对公益保护地的政府认可和法律地位,以及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目前公益保护地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键词:
  • 2021年公益保护地建设和发展的国际经验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本文从国际视角介绍了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类别和治理类型,总结回顾了公益治理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成果以及问题挑战,并分别以美国、澳大利亚及巴西为案例,系统分析了各个国家公益治理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机制、发展现状和激励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公益保护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 2021年保护地役权制度对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启示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保护地役权是为了公共利益,限制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的部分权利或赋予相应的义务,同时地役权人对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进行补偿。保护地役权制度提供了保护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迹的法律途径,逐渐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土地私有制国家通过保护地役权的设立,在私有土地上开展自然保护。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设立适合国情的保护地役权,可以在集体土地上开展自然保护,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地,满足公众利益的需求。
    关键词:
  • 2011~2021年四川老河沟社会公益保护地的探索与实践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位于四川省平武县,毗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是大熊猫岷山北部种群一条重要的迁徙通道,但未被纳入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内。2011年起,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共同推动下,通过林地委托管理和林权流转等创新模式的探索,老河沟成为国内第一个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机构建立和管理的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其做法和经验对于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地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