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战后台湾金融信用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
作者:
陈介英
出版日期:
2022年7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6800字
所属图书:
当代社会的金融化与技术化:制度结构的转变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7.47-66
陈介玄
刘世定
邱泽奇
摘要:
从台湾战后金融信用的发展经验来看,固然金融机构因关涉社会大众金钱的安全性而需要有较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但台湾当局过去实行的做法是经由对金融机构数量与营业项目的严格管制,以求得金融市场的安定,而非采取开放设立但对其实行专业管理的做法。因此,在1991年开放核准新银行的设立之后,整个台湾的金融情境,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由金融信用供给不足到金融信用供给过剩。台湾的金融信用虽然在工具上或制度上已有所更新,但是社会大众面对金融信用的心态,基本上还处于新旧交杂的境况,也就是并不了解客观信用信息与信用评级机构,其实它们只是提供金融交易参考的客观指标,其权威性并不在于是否有台湾当局背书,而在于其专业权威的有无。其权威立基于专业的可信赖度,因此,若不能建立社会大众对其专业的信任,此等机构就无法取得有效的市场地位,而使得金融信用的运作只能停留在依赖对人或物的信任上。
关键词:
社会基础
金融监管
金融信用
作者简介:
陈介英:
逢甲大学文化与社会创新硕士学位学程副教授、庶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报告
当前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0年广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发展报告
2021~2022年监管科技发展报告
金融开放与本地市场竞争
重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自杀秩序及其社会基础——基于湖北省京山县E村老年人自杀的个案研究
“新社会”的社会基础
突发事件应对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社会基础
武陵山区扶贫调研内容概要及主要观点
武陵山区减贫公共财政政策的视角转换与制度创新
文章目录
·
引言
战后台湾金融信用的主要形态
(一)以抵押为主的资金借贷
(二)以相关规定为依据的资金周转形态
(三)有限的金融商品
台湾金融信用的转型及其原因
(一)股票市场的发展
(二)新银行的设立
(三)各种创新的金融商品
(四)消费性贷款的竞争
对金融信用社会基础的反思
(一)从以人或物为主的信任到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信任
(二)从小道消息到客观研究的信息
(三)从对台湾当局的依赖到对专业知识的依赖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