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世定
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刘世定,退休前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的研究与教学兴趣在经济社会学方面。

  • 经济社会学研究 第三辑
    张翔 王水雄 执行主编 ; 刘世定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三辑以博弈论的社会学化以及金融社会学为主题,收录了九篇高质量的论文。“博弈论的社会学化”方面的七篇论文,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分别涉及国际关系、政企关系、政府内部上下级关系、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村庄内部就“调地”形成的讨价还价方式与过程、认同与情境定义对博弈结果的重要意义,以及“孙子兵法”与“谢林战略”在社会博弈论意义上的比较。第八篇论文探讨的是社会倾斜系统中的关键信息对个人决策所起的作用。它一方面可被看作对多人博弈的探讨,另一方面也可被看作转向金融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准备。第九篇论文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专业技术-金融资本主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更多“金融社会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将在第四辑刊出,敬请期待。
  • 当代社会的金融化与技术化:制度结构的转变
    陈介玄 刘世定 邱泽奇 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东海大学东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金融、技术与社会”研讨会的部分优秀成果。本书探讨了中国金融制度的变革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向其他领域的渗透、具体金融产品的运行逻辑、银行业改革、国家金融政策的演化、金融信用体系的变革以及技术作为环境的发展等,是经济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有益探索,为在金融、技术与社会之间形成三元连通的研究系统打下了基础。
  • 关于政府内部上下级谈判研究的几点想法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周雪光与练宏的论文《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下简称《谈判》)在研究中国政府科层体系内部的谈判方面可以说是一篇奠基之作,而这又得益于博弈论的运用。本文将从博弈论的研究路径与具体的谈判研究方面,略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
  • 经济资源的占有和产权的社会界定:一个分析框架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本文对产权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框架性探讨。在经验研究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描述产权,而不同的描述方式又影响到分析的方向。本文主张以占有为基础,从占有的排他性方位、占有方式选择的范围、占有的时限这三个维度去把握现实中存在的产权现象,以容纳多样性的状态并便于理论分析。以占有为基础,产权被理解为获得社会认可的占有。在此视角下,完全的产权被理解为获得社会成员一致认可的产权。本文探讨了社会认可难题。对中国当前在产权的社会界定方面面临的问题,包括对国家权力的约束机制、社会分化对社会认可程度的影响、金融资产的产权保护机制等,本文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 宗教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分析方法问题——对何蓉论文的评论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从分析脉络来看,何蓉的论文《宗教与经济:中古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是从寺院僧人的行为出发,分析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经济的运行特点。论文探讨了两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①佛教僧侣所宣扬一切皆空、虔诚刻苦修行和寺院经济中的大量财富积累并从事生息收租等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说,从一般经济直觉上感受到的这种突兀、矛盾现象,是如何统一起来的;②寺院经营财富的活动和世俗的经营活动有何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佛教寺院经济产生的社会影响,并点出了这种影响的深刻性。该文的知识储备涉及历史、宗教、经济等诸领域,写作殊为不易。而在分析方法上,也颇有引人思考之处。
    关键词:
  • 嵌入性与关系合同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章主要从廉姆森的关系合同理论、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经营代理人的“二次嵌入”和在中国乡镇企业的关系合同中的应用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嵌入性与关系合同。
    关键词:
  • 金融体制、金融政策与企业产权结构的变迁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 以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企业产权结构的变迁, 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迅速扩展。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关键词:
  • 理解政府行为与制度安排——近期中国政府研究述评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本文集中于有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假定、模型建构,尝试以经济社会学为视角,在基础理论与现有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对话中提出新思考和新困惑。本述评撷取与地方政府行为有关的若干理论片段,凸显基础理论在解释和思考中国当代政府行为现象上的“探照”作用,肯定并展示以中国经验对话基础理论、发展基础理论的广阔可能性。
    关键词:
  • 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国际经济危机的蔓延和中国政府对此采取的强有力应对措施是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以此为背景,本文运用社会学概念和工具,对经济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从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以及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 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秘密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接入鸿沟曾经是数字鸿沟的基本形态。伴随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接入鸿沟缩小、应用覆盖增强,但人们从互联网技术应用中获得超额收益(红利)的差异依然存在。本文提出互联网资本框架,用于考察红利差异的来源和影响红利差异的机制,认为与接入鸿沟缩小相伴随的是互联网连通性和平台的发展,它提供了机会,让人们把以往投入的各类资产在互联网上转化为有差别的互联网资本(组合资本),从中受益。本文进一步认为,资产转化的规模和转化率的差异正是红利差异的来源,它既受两个“乘数效应”的影响,也受互联网市场平台的影响。
    关键词:
  • 社会企业与牟利企业:来自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思考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文着眼社会企业与牟利企业的关系,以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何以可能为主线,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探讨了一组相关的问题,包括:双目标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何以可能、价值目标不完全被社会认可的双目标企业如何得以生存、竞争企业群内无规范保障的社会企业是否会被牟利企业排挤、社会企业是否会跌入软预算约束企业的陷阱、社会企业经营者对社会价值目标追求的稳定性具有怎样的辅助激励、社会企业是否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怎样的产权结构使社会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社会企业的发展可能对牟利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