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报告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出版日期:
2022年7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21182字
所属图书: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公益的发端开始到今天,中国的互联网慈善发展已经进入法制化、行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公益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由此,“公益数字化”成为2021年行业的年度关键词之一,在多次全国性的公益盛会和媒体宣传中成为热议话题。互联网及数字化的技术和逻辑已对公益慈善行业起到重大影响,借助互联网,部分公益机构的募款、宣传、项目执行等效率都得到跨越式的提升,但互联网公益也暴露出了诸多亟须关注和改进的问题。互联网公益的机遇与风险并存,仍需更多从业者和研究者参与观察与做出行动。

关键词:

慈善创新互联网慈善公益数字化在线参与

作者简介:

赵杰翔:南开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教育人类学、乡村发展等。

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担任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学会(ISTR)理事,NVSQ期刊编委,中国残疾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常务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曾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和富尔布莱特访问学者。公益兼职有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理事长、福建正荣基金会理事、上海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誉理事等。曾获评《公益时报》2017年度人物,《中国慈善家》2016年封面人物,所办机构获得《南风窗》2007年度最佳公益组织。长期致力于研究公益社会学、发展人类学与社会组织发展,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与教育部课题和重点课题。在China Quartely、《社会学研究》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和《公益》期刊。主要著作有《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民族志》《公共生活评论(第一辑):社区、空间与行动》《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等。

文章目录
互联网慈善发展脉络回顾
  • (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慈善初登场
  • (二)21世纪初:迈入互联网慈善的“门户时期”
  • (三)2008年:灾难催生网络宣传与筹款
  • (四)2015年:网络筹款走向大众化日常化
  • (五)2016年至今:法制化、行业化发展阶段
2021年互联网慈善的趋势和特点
  • (一)在已有基础上,新增10个互联网慈善募捐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民众参与公益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同时出现了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公益项目,激发了广大网友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
  • (二)“公益数字化”成为年度热点,公益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数字化技术得到提升,极大扩展了慈善项目的范围和慈善文化传播的广度
  • (三)募捐活动与媒体宣传紧密结合,互联网慈善募捐爆发出极大潜力
互联网慈善存在的问题
  • (一)互联网慈善舆情频出,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 (二)互联网慈善相关法律和规范不够完善,导致管理不当、乱象频出
  • (三)对于互联网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公益机构的能力整体不足,机构发展严重不平衡
  • (四)公益数字化带来片面追求互联网影响力的倾向,让公益人加入了数字劳动的内卷化
  • (五)互联网慈善相关研究严重欠缺
建议与展望
  • (一)针对网络舆情问题,应将提升公益组织透明度持续作为工作重点
  • (二)多部门参与,完善互联网慈善监管机制,谨慎发布信息
  • (三)专业人做专业事,提升互联网时代整体慈善组织或平台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