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民调工作的界限、效力与民间智慧
作者:
潘桐
出版日期:
2022年11月
报告页数:
5页
报告字数:
4047字
所属图书:
转型中的华北乡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1.87-91
冯仕政
黄家亮
摘要:
本文通过三个案例阐述了基层纠纷与司法调解工作的复杂性。一是在基层纠纷调节中界限模糊,由于“依法办事”在基层往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合适手段,民调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则不得不常常越界办事。即便是基层政府,对于调解工作的一贯态度都是问题解决,而对于普通的民事纠纷,民调委员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会出现无能为力的情况。二是关于民调工作的效力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出于地方性的社会关系以及乡土伦理,民调委员的调解效力往往又是很大的,人们找到他们,就是让他们“做主”和评理的。所以,民调委员的“权利”在现实操作中被放大了,但是这种放大了的权利却又是不稳定的,因此它需要强制力的辅助。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民事纠纷
民间调解
民事调解委员会
作者简介:
潘桐:
潘桐,写作本文时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农村女犯人悲剧:从纠纷到案件
基层社会的治理与互动:基于清末吐鲁番坎儿井民事纠纷的考察
山地民族民事纠纷非正式解决机制研究——以湘黔桂边区侗族为例
法律身份与社会身份:未经区分的重叠认同
分报告六 农村民事纠纷、社会治安与公共安全
农村人民调解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法治”的修辞:基层信访治理中的话语冲突——华北S县的实证观察(2000~2017)
无理上访与基层治理
生基村社区初建:流徙猎耕民族的现代性启蒙
探索与起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与城市基层治理形势
文章目录
·
三个案例
·
“进退两难”——民调工作的界限问题
·
“进退失据”——民调工作的效力问题
·
民间智慧与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