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网络欺凌的产生、扩散和消退机制
作者:
竭婧
林雪婧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20346字
所属图书: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十四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2.266-285
黄希庭
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网络欺凌是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欺凌形式,在青少年中十分常见,并会对被欺凌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选取92名深度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并将92份原始访谈文本导入Nvivo 11软件进行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欺凌的产生受到个体、社会和媒体的三重影响。网络欺凌者的言语攻击性和煽动性强,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当旁观者对网络欺凌者产生共情、对网络欺凌受害者产生反向共情、对网络欺凌者观点认同以及受到从众心理影响时容易转变成网络欺凌者,从而引发网络欺凌的扩散。网络欺凌的消退主要受网民关注点变化、网民素质和网络监管的影响。本研究对于了解网络欺凌现象的本质、维护和谐网络环境以及今后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扎根理论
共情
网络欺凌
反向共情
情绪传染
作者简介:
竭婧:
海南大学副教授。
林雪婧:
相关报告
中国文化视野下的empathy现象分析及其译名审视
童年情感忽视预测大学生共情能力
农村文化适应与流动儿童宽容品质的关系:共情的中介和城市文化适应的调节作用
中国女性公务员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构建
质性研究史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试探——以广州市民政局中新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为例
农村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解释的断桥:从编码到理论
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诱因及其社区干预的扎根理论研究
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中的知识社会学思想
文章目录
·
引言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步骤
结果
(一)网络欺凌的产生、扩散和消退机制
(二)节点聚类分析
(三)网络欺凌词汇云主题分析
讨论
(一)网络欺凌产生的三重维度
(二)网络欺凌的扩散和消退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