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华人善堂的历史转型与当代发展——以旅港顺德绵远堂为例

作者:
景燕春 朱健刚 JingYanchun ZhuJiangang
出版日期:
2023年2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4914字
所属图书: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三十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经历了清末民国的革故鼎新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传统的善会善堂并没有如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成为历史记忆,而是继续在当代社会的脉络之中延续和发展。旅港顺德绵远堂创始于1876年,迄今依然活跃在香港和顺德两地,其历史发展与当代转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此类善堂的鲜活案例。本文以绵远堂为例,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力图呈现这一华人传统善堂140余年的发展和转型,以此来丰富当下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研究。从绵远堂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人祖先崇拜的文化认同、地缘性的同乡网络和全球性的慈善网络贯穿其发展的全过程,成为该组织延续与发展历程中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持续地推动着组织的发展和演变。

关键词:

华人社团善堂绵远堂

作者简介:

景燕春:景燕春,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外华人与侨乡慈善研究。

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担任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学会(ISTR)理事,NVSQ期刊编委,中国残疾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常务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曾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和富尔布莱特访问学者。公益兼职有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理事长、福建正荣基金会理事、上海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誉理事等。曾获评《公益时报》2017年度人物,《中国慈善家》2016年封面人物,所办机构获得《南风窗》2007年度最佳公益组织。长期致力于研究公益社会学、发展人类学与社会组织发展,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与教育部课题和重点课题。在China Quartely、《社会学研究》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和《公益》期刊。主要著作有《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民族志》《公共生活评论(第一辑):社区、空间与行动》《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等。

JingYanchun:

ZhuJiangang:

文章目录
·引言和问题的提出
·文献回顾
·初创期:以“义坟”祭拜为象征符号建立乡缘组织
·发展期:参与全球运棺,开展家乡慈善,建构顺德人的全球慈善网络
·当代转型:以顺德家乡为核心的慈善网络的重整
华人传统善堂延续的动力:移居地社会、家乡与华人信仰
  • (一)移居地华人社群的推动力
  • (二)祖籍地家乡的拉动力
  • (三)慎终追远的华人信仰的催化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