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作者:
张赛飞 刘晓丽 杨莹
出版日期:
2023年7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12961字
所属图书: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课题组开展了针对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六成企业研发强度超5%,八成企业研发强度未下降,九成企业的研发人员和高新技术收入占比均未下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态势良好。从问题及影响因素来看,市场、人才、资金是严重困扰高新技术企业的三大问题,新产品市场开拓困难,微型企业最为突出。从发展预期来看,过半企业认为2023年广州经济增长速度将加快,近四成企业预计创新投入增长5%以上。从政策需求来看,六成企业急需获得研发经费投入支持,近七成企业期待获得更多贷款利率优惠,期待政府推动企业进行技术突破,给予技术人才相关政策支持,八成企业期望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调查分析结果,本报告提出要促消费拓市场并进,全面激发产品市场需求;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困境;完善人才配套措施,加强骨干人才研修培训;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精心培育“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企业创新政策需求发展预期

作者简介:

张赛飞:女,1970年生,湖南邵阳人,工学硕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研究。主持完成“广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广州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广州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等课题,完成的多份研究报告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出版《全球技术动向与广州技术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实证研究》等著作,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类、论文类、研究报告类一等奖。

刘晓丽:女,广东梅州人,管理学博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产业经济、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

杨莹:管理学硕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参与“全球技术发展态势与广州的选择”“广州若干重大科技发展态势及其推进对策”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合著《全球技术动向与广州技术发展》,完成的多项研究成果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参与编撰的《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9)》《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0)》分别荣获“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文章目录
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 (一)小型企业占比近六成,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
  • (二)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和电子信息是主要行业领域,五成以上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态势良好
  • (一)六成企业研发强度超5%,三成企业研发强度提升
  • (二)近三成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30%,九成企业占比未下降
  • (三)四成企业高新技术收入占比超80%,九成企业占比未下降
  • (四)六成企业推出新产品,六成企业获发明专利授权
  • (五)近四成企业创新成果较难被模仿,九成企业申请专利保持创新竞争力
  • (六)企业倾向于与广州本地机构合作,六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设立联合研发项目
  • (七)六成以上企业创新意愿强,不到5%的企业创新意愿较弱
  • (八)超五成企业通过购买软件系统或云服务推进数字化转型
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一)新产品市场开拓困难,微型企业最为突出
  • (二)难以招到技术骨干人才,小型企业最为明显
  • (三)微型企业资金问题突出,借贷成本高是主要问题
  • (四)数字化转型仍有困难,三成微型企业尚未进行数字化转型
  • (五)资质要求是主要困扰,三成微型企业未享受创新扶持政策
  • (六)产业链创新问题普遍,协同创新有待强化
企业对2023年发展预期向好
  • (一)过半企业认为2023年广州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 (二)近四成企业预计创新投入增长5%以上
  • (三)企业看好生物医药与健康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企业政策需求
  • (一)近七成企业期待政府推动企业进行技术突破
  • (二)六成企业急需获得研发经费投入支持
  • (三)近七成企业期待政府给予技术人才相关政策支持
  • (四)近七成企业期待获得更多贷款利率优惠
  • (五)企业更希望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六)过半企业期待“链长制”促进技术供需对接、推广与应用
  • (七)八成企业期望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对策建议
  • (一)促消费拓市场并进,全面激发产品市场需求
  • (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新产品研发与推广
  •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困境
  • (四)完善人才配套措施,加强骨干人才研修培训
  • (五)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
  • (六)精心培育“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