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业土地制度从“产权残缺”向“权利束”完整变迁

作者:
罗浩轩
出版日期:
2023年9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22440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农地制度是事关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制度。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带来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改变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农地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农地制度如果不转型去适应这一变化,则可能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当前中国面临的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地撂荒抛荒等一系列问题,与现有的农地制度转型滞后有很大关系,推动农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业经济农业转型农业土地制度

作者简介:

罗浩轩:博士,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都理工大学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生态文明。长期致力于探索发展中国家农业转型的作用机制,着重观察中国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影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10余项,曾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上海经济研究》等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曾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文摘摘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
  • 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土地制度形成
  •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 从土地确权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
  •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集体化后的土地“产权残缺”问题
  •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对完整土地“权利束”的作用
  • “三权分置”改革中蕴含的完整土地“权利束”的逻辑
第三节 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
  • 农业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
  • 农业土地产出率日益提高
第四节 配置效率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发挥支柱作用
  • 农业TFP增长率的分解
  • 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