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民工市民化及其权能评价要素设置的理论分析

作者:
熊景维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报告页数:
44页
报告字数:
43185字
所属图书: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权能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及其权能评价要素设置的理论逻辑。首先,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审视。其次,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伦理和价值问题。最后,提出了构成农民工市民化权能的四个权能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假设。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市民化公共责任权能评价要素

作者简介:

熊景维:管理学(公共管理)博士,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人口学会理事,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专家顾问;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公共事务治理与农村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习时报》《人口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学术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文章目录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性质、方式和动力的理论考察
  • (一)社会流动的视角:农民工的市民化首先是一个纵向社会流动的过程
  • (二)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整合的市民化还是同化的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公共责任论
  •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社会效益赋予该事业部分公共属性的特征,从而为政府干预和承担责任提供了行动上的逻辑基础
  • (二)从弥补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失灵的缺陷来看,政府应为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准公共产品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 (三)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责任边界在于提供良好的城镇化政策架构以及为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待遇
农民工市民化权能评价要素构成的理论阐析
  • (一)经济融合权能作为农民工市民化权能评价要素的理论依据
  • (二)社会融合权能作为农民工市民化权能评价要素的理论依据
  • (三)文化融合权能作为农民工市民化权能评价要素的理论依据
  • (四)公共服务融合权能作为农民工市民化权能评价要素的理论依据
农民工市民化权能四个维度评价要素间的关系理论
  • (一)经济融合权能是其他维度融合权能的基础,是起先导性作用的权能要素
  • (二)社会融合权能是农民工市民化权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起能动作用的权能要素
  • (三)文化融合权能是最为深沉而持久的融合权能要素,其形态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
  • (四)公共服务融合权能一般外生于农民工个体权能的发展状况,是作用相对独立的结构性权能要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