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写实:写的什么“实”
作者:
陈学礼
出版日期:
2024年1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8172字
所属图书:
民族志电影笔记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1.26-37
陈学礼
摘要:
在制作民族志电影时,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怎么拍”。不管是把民族志电影的实地拍摄看作客观复制现实的过程,还是看作从现实中截取碎片的过程,抑或看作把生活的现实性转化到荧幕上的过程,都属于所谓的非虚构的音像获取方式。作者把民族志电影的实地拍摄过程作为一个“写实”的过程,即戈达尔所言的把生活的现实性转化到胶片上的过程。给人以真实感的不是民族志电影本身,而是制作者如何利用摄像机和剪辑设备进行写实的这个过程,写实的过程应理解为为把生活的现实性转化到某种介质上,而不是原样复制生活现实。不论民族志或民族志电影,需要关注的都是写实方式,以及写实方式指向的现实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复原和重塑拍摄方法中的扮演等同于虚构电影中的表演;当摄影师出现在拍摄现场并开始拍摄时,各种因素就共同创造出一个 “实”。
关键词:
纪录片
民族志电影
忠实记录
写实
作者简介:
陈学礼:
现就职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影视人类学实验室,主要从事民族志电影摄制、影视人类学教学,以及乡村影像的在地培训工作。
相关报告
杨光海的民族志电影创作实践
拿起摄像机 记录妇女与社会
《中国面临的挑战》:直面热点议题,回应西方关切
《镜头里的中国》:团结国际“朋友圈”,讲好中国故事
观察电影制作:独特的实践
影像的“意义之网”——《姑婆》的制作过程及思考
关于纪录片《独自存在》的声音创作分析
《从长安到罗马》:纪录片参与的文明传播与交流互鉴
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论坛——七集系列片《中国民族志电影的起点》
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课程发展、体验与实践回顾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