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深度社会工作何以可能:基层治理视阈下中国自主知识的建构

作者:
童敏 周晓彤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31090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二十三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下沉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深入,基层治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领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这样,如何在解决服务对象现实生活问题的同时促进个人内在心理成长的深度改变,就成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回顾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实践逻辑可以发现,由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采取主客二元对立实证主义哲学框架,把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视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关系,导致人与环境的对立,不是过于强调人的心理成长改变需求,就是突出环境的社会保障或者关系改善要求,使社会工作的现实性与注重个人内在心理成长的专业性长期处于对立中,与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双重整合实践诉求相冲突。对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多元解释,通过问题解决与行动反思的结合,重构“人在情境中”的人、环境和自我三元结构关系,将社会工作的现实性与专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拓展专业实践的深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

基层治理深度社会工作中国自主知识

作者简介:

童敏: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社会工作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

周晓彤: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康社会工作、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

文章目录
·问题提出
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现实性与专业性的冲突
  • (一)精神分析还是心理社会
  • (二)问题解决还是环境变革
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深度实践及其遭遇的困惑
  • (一)经验自我与周围环境
  • (二)场景实践与默会知识
·基层治理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提出的挑战
·本土社会工作深度实践中的自主知识建构
·“人在情境中”的二元结构关系与三元结构关系的比较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