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州青年发展

作者:
沈杰 康顺利 陈玉真 杜可欣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22192字
所属图书: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广州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最好的人生际遇和广阔舞台。在奋力谱写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中,广州青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新征程上,广州青年发展呈现新特征: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对创新能力培养认同度较高,心理韧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婚恋观更具个性化,闲暇生活内容丰富,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文化消费注重休闲与学习并重,参与绿色治理志愿行动、对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同度较高,青少年传统违法犯罪行为减少等。同时还存在一些发展问题:广州青年个体焦虑感较强,创业意愿较低;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生育意愿进一步降低;闲暇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数智时代职业发展的压力较大;户外线下文化消费相对不足;青年社会参与的支持保障机制不健全;青少年存在网络不良行为等。针对这些情况,建议在青年发展政策的制定上,更加注重系统化、针对性和精细化,加大对青年在婚恋生育、就业创业、“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志愿行动以及乡村振兴参与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广大青年在广州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青年发展广州 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

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独著论文69篇,独立和合作著译12部,主编和合作研究报告23部。发表的著述成果中,13项获国家级学会或省部级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58篇文章。近年主要著述有:《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独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发展状况研究》(主编)、《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独著)。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康顺利: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政策、青年工作。

陈玉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青年世代、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杜可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青年世代、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文章目录
·广州青年发展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广州青年发展现状
  • (一)广州青年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特征
  • (二)广州青少年对创新能力培养认同度较高,课程学习及综合实践的获得感较强
  • (三)青少年心理韧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心理抗逆能力对心理健康影响显著
  • (四)广州青年结婚生育仍是主流选择,婚恋观更具个性化,崇尚晚婚晚育
  • (五)广州在职青年闲暇生活内容丰富,闲暇生活体验总体较好
  • (六)广州青年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积极应对数智时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 (七)广州青年文化消费注重休闲与学习并重,呈现积极、多元和理性的特征
  • (八)广州青年参与绿色治理志愿行动意愿强烈,参与行动内容多样化、特色化
  • (九)广州青年对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同度较高,参与方式多样化、路径多维化
  • (十)广州青少年传统违法犯罪行为减少,针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亟须加强素养教育
广州青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部分青年更注重个体的生活享受,焦虑感较强,择业时“求稳”心理突出
  • (二)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机制尚待完善
  • (三)青少年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凸显,社会支持网络协同效应不足
  • (四)广州青年对低生育形势认识不足,女大学生“丁克”意愿有所增强
  • (五)广州青年文化消费更多选择网上娱乐,线下文化消费不足
  • (六)“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志愿行动的系统化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促进广州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一)完善广州青年价值观的支持体系,加大对青年人生观、就业创业及心理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 (二)加强广州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 (三)进一步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健全广州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
  • (四)加强科学的人口观和婚育观宣传,强化婚育氛围营造和生育支持服务
  • (五)完善广州青年闲暇生活政策体系,打造丰富的城市闲暇生活模式
  • (六)健全广州企业青年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和支持体系
  • (七)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促进青年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文化消费
  • (八)完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志愿行动工作机制,强化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保障
  • (九)健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增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 (十)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会聚多元主体,形成干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