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精神的重塑与再利用——基于鲁南Z村的调研

作者:
肖盼晴 兰长洋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2173字
所属图书:
乡村治理评论 2024年第2辑(总第2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探究乡村公共精神的重塑路径是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社会正处于向半熟人社会转变的阶段,呈现陌生化的趋势,导致外部力量难以有效引入,内部力量难以有效激活,乡村公共性逐渐式微,从而妨碍了乡村公共精神的重塑。尽管已有研究对乡村公共精神的重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对乡村公共精神具体重塑机制的讨论仍有不足。对鲁南Z村乡村振兴实践的案例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内外力量的有效互动是重塑乡村公共精神的前提条件。乡村公共性的重构被视为乡村公共精神重塑的纽带,最终实现了乡村公共精神重塑的目标。随着乡村公共精神的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稳步提升。形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公共精神相互促进的机制。

关键词:

公共精神结构洞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肖盼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兰长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文章目录
·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重塑乡村公共精神的两种理论逻辑
  • (一)新内生式发展理论
  • (二)结构洞理论
  • (三)两种理论的结合
乡村公共精神弱化的背景透视
  • (一)资源开发匮乏:外部力量难以引入
  • (二)村民参与不足:内部力量难以激活
  • (三)村庄内聚力缺失:乡村公共性式微
乡村公共精神重塑的路径选择
  • (一)搭桥:外部力量的有效引入
  • (二)嵌洞:内部力量的有效激活
  • (三)内聚力提升:乡村公共精神的重塑
乡村公共精神的再利用
  • (一)乡村振兴强化乡村公共精神
  • (二)乡村公共精神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