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敏化性概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
作者:
刘力
出版日期:
2010年8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21271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五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8.222-238
徐冰
摘要:
本文旨在从对话主义的立场出发,澄清社会表征理论中一些重要但尚未充分阐明的理论问题。文章由五个部分构成,它们既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第一部分针对社会表征概念“模糊不清”和“缺乏定义”这些批评意见作出回应,提出社会表征是对话式(dialogical)而非独白式(monological)的现象。社会表征概念是一种敏化性(sensitising)概念,而非确定性(definitive)概念。第二部分指出,“基耦”(themata)概念比“边缘—中枢”(core-peripheral)取向更适合在理论上阐明社会表征的起源、结构和动态性。第三部分论证了从“基耦”到其“实显”(pragmatic manifestations)的转换是动态和连续的过程,这种转换涉及锚定(anchoring)和具化(objectification)。第四部分呈现了作者有关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社会表征研究的部分结果。这些研究发现进一步阐释并支持了有关社会思维与社会形态之间、社会表征的起源与其结构之间以及潜在基耦与其实显之间的对话性互依关系的理论阐述。第五部分提出,基于基耦概念,社会表征同时是以“支配的”(hegemonic)、“无约束的”(emancipated)和“争议的”(polemical)这三种不同方式互补性地进行共享和沟通,而这三种“共享”方式也是对话式地相互关联的。
关键词:
生活质量
社会表征
基耦
作者简介:
刘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相关报告
我国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
我国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
社会表征的视角
城市新移民刻板印象的系列再生与社会网
社会表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共识
社会共识的作用机制——心理疾病社会表征公众影响研究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
将社会表征带入中国语境
走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阶段
走出困境 明天更好——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总报告
文章目录
·
作为敏化性概念的社会表征
·
基耦 社会表征的基础
·
基耦及其实显
·
生活质量的基耦 “占有”与“存在”
·
社会表征的“共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