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
作者:
乔以钢
QIAOYi-gang
出版日期:
2009年7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7654字
所属图书:
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7.137-145
谭琳
姜秀花
摘要: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初步实践之后,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女性文学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有必要结合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我们知道,女性文学课与一般文学类选修课相比,其相通的地方在于,二者都从属于“文学”这个大的门类范畴,是文学类的课程;而不同点主要在于,在对课程所涉及的对象的把握方面,女性文学课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不再采取通常从时代、文体、流派、文学思潮或重要作家作品等角度进行专题课程设计的方式,而是将“性别”范畴引入教学,在性别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从而赋予这门课程鲜明的性别文化内涵。从实践层面看,这门课程20世纪90年代在部分高校问世时,主要是对女性文学渐趋繁荣的发展态势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当时这一课程的开设可谓新鲜及时,颇受学生欢迎。尽管各校具体教学情况不尽相同,在教学实践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各位任课教师的个人理解和个性色彩,但从大的方面来说,授课内容相对集中在对现当代女作家及其创作的介绍和分析方面。应该说,这样的内容选择是合理的:其一,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今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他们关注当下文学现象的认知需求;其二,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了解和认识出发,有助于培养学生重视审美感受、进行原典阅读的基本素养,引导他们培养从创作实际而不是任何理论教条出发的良好学风和治学方法。然而,在经过了若干年的实践之后,当我们反思这一过程、总结实践经验时,有必要对课程宗旨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探究。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当如何认识这一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此间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认真辨析这一课程的性别文化内涵与文学内涵之间的关系,从中寻求恰当的契合点。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应当是女性的、文学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的具体关系或许可以这样表述:以女性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化为基石。以下分别述之。
关键词:
文学
性别
课程
女性文学
作者简介:
乔以钢:
QIAOYi-gang:
相关报告
江门女作家散文中的女性意识
为弱势群体作一场说话——读雪月《残缺的月亮》
妇女/社会性别文学
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
契合文化敏感性方向的社会工作课程
理论和实践的整合——社会工作课程专业化设计的反思
教育以超越——以个案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为例
关注创造性个体的人文性与文学性
中国文学研究40年思潮
一己之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四十年和一百年
文章目录
·
以女性为主体
·
以文学为本位
·
以文化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