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别样童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分析

作者:
叶敬忠 潘璐
出版日期:
2010年8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字数:
8019字
所属图书:
留守中国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在以往研究和论述的基础上,自2006年11月起历时两年开展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从留守儿童自身及不同相关群体的视角对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表现、内心情感与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作为社会转型期乡城流动过程中衍生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诸多困境,留守儿童群体的一些突出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尤其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他们的健康成长亟待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支持。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

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乡村社会、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研究主要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发表中英文论文二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等。

潘璐:1981年生于山东省胶州市。中国农业大学发展研究方向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从事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留守人口、农业社会学、农村教育、农村残障人口等,旨在将乡土社会研究与发展研究的视角相结合,探讨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背景下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境遇与抗争。

文章目录
·引言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 (二)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
  • (三)外出父母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子女重物质补偿轻亲情关爱
  • (四)农村社区中赌博、网吧、人情攀比等社会风气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 (五)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和混乱
  • (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的重要环节,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
  • (七)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
  • (八)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
  • (九)留守儿童现象是长期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多方的社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