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之前,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它真正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理论上的影响,是在1978年之后。如果从1978年《哲学译丛》发表的有关法兰克福思想的介绍算起,其间已经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历史过程。在人们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过程中,这样一个问题始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这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答案的。这是因为,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影响,但是,在理论上能否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他们思考的问题。马克思的思想虽然为建构批判理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东西,但是却不是他们思想的唯一理论来源。至于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问题。或许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如果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那么中国学者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用来分析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事实上也过于天真。实际上,在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思考的问题,或者说,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不同。即使我们要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里所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因此,问题不在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在于它给我们重新思考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什么。我们看到,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思想之旅”中,被中国的学者们进行了不同侧面的解读。这些不同的解读正是表明了中国学者从法兰克福学派中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企图赵勇:《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之旅——从一篇被人遗忘的“序言”说起》,《书屋》2004年第3期。。这里所显示出来的恰恰是我们今天应该重新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读法兰克福学派?从什么样的角度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回顾中国学者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进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这里我们首先考察我国的学者们解释法兰克福学派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模式:人道主义模式、文化批判模式和现代性的模式,并分析这些模式所存在的缺陷,然后,再提出我们自己的历史哲学的解释框架,以及阐述这个解释框架的理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