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待业大学生生存状态与就业对策研究

作者:
张华
出版日期:
2004年12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字数:
33323字
所属图书:
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白领”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以后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描述的“待业大学生”,特指已经取得大专以上文凭但尚未与任何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或者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目前处于无业状态的大学生。由于其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工作过,为了将他们与那些因自身素质缺陷和结构调整而下岗失业的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有所区别,故而使用了“待业大学生”这个有欠规范但不容易产生歧义的命名。本文的研究方法:界定待业大学生比重,主要采用了资料数据法。本文通过分析待业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待业原因、心理状态与承受阈限、社会态度、未来预期与职业价值取向,提出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与推进对策。

关键词:

就业生存状态待业大学生

作者简介:

张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综合处处长。

文章目录
·前言
待业大学生 失业青年中比重不大但格外引人注目的群体
  • ——以同龄人口为比较对象,待业大学生比例大约为0.3%
  • ——以城镇失业人口为比较对象,待业大学生比例为2.2%
  • ——以城镇失业青年为比较对象,待业大学生比例大约为4.13%
  • ——以当年度大学毕业生为比较对象,待业大学生约在8~10%之间
  • ——大学生待业问题受到格外关注的原因
待业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待业原因、心理状态与承受阈限
  • ——“待业”但少有衣食之虞 多数待业大学生日常生活“有着落”
  • ——待业不全是“无奈” 被动待业和选择性待业平分秋色
  • ——焦虑与反思 待业大学生的心路历程
  • ——对失业状态的承受阈限 4~6成待业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不满,60%多的人可以接受半年以上的待业期,20%的人心理焦虑水平偏高
待业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未来预期与职业价值取向
  • ——社会态度 待业大学生对影响社会发展问题的看法比其他青年群体偏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更为审慎,但履行社会责任的觉悟与在业青年群体基本持平
  • ——未来预期 待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过上富裕生活的期待水平,介于在业青年与其他失业青年之间
  • ——人生与职业价值取向 生存与发展需要并重,待业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高于其他失业青年,但个人本位的倾向同样十分明显
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与推进对策
  • ——妨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 高等教育模式滞后;就业市场支离破碎;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对薄弱,大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能力不适应
  • ——推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可行性对策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全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