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国内外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论探析(1971~2018)

作者:
李志宏
出版日期:
2019年10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484字
所属图书: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定义的基础上,指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指老年人的客观生活条件、生活行为及其主观感受的总和。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文化价值体系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包括老年人的客观生活条件和生存状态,以及老年人对客观生活条件和生存状态的主观感受。本文建构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论框架,认为“需要”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的初始动因,老年人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拥有、享用和消费来完成,最终将产生两种客观结果:客观外在生活条件、生存状态。而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主要取决于预期的生活条件、生存状态与实际生活条件、生存状态之间的差距。老年人的社会人口特征、价值观念、参照标准,通过影响预期进而影响老年人的主观感受。本文同时就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全人口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生活数量、老年人问题与老年人生活质量、老年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策略以及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特殊性等基础性问题做出理论假设和预判。

关键词:

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活条件需要

作者简介:

李志宏: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原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事业发展部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库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参与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法规、文件起草及重大课题研究;参与编撰《大国应对之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探索》《政策科学与我国老龄政策体系的构建》《老年价值论》等著作;参与承担中央深改委、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文章目录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概念界定
  • (一)生活质量研究的缘起和派别
  • (二)生活质量定义的争论
  • (三)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界定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论框架
  • (一)需要是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初始动因
  • (二)需要满足情况的客观结果
  • (三)实际与预期之间的差距决定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论假设
  • (一)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二)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全人口生活质量的关系
  • (三)老年人问题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系
  • (四)老年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策略
  • (五)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