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在任何文化情境下,相貌都会引起丰富而重要的联想。毫不奇怪,人们总是依据人的容貌来识别一个人的生动性。容貌是一个人的集中体现。一个体通过它来体现他的社会存在,用它来交流意义。然而关于相貌也有一些矛盾之处。一方面,我们看到它的变化无常和多种多样:它表达了一个人在他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多种情感和智识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面貌是生活本身,因为生活的戏剧性被它微妙地反映出来。即使是最镇定的和行事老到之人在面临生活中的严峻挑战时,也会掩饰不住他脸上的神情与愿望。
中国脸面观念儒学根源
成中英: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季刊》创办人及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和主席。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知识与价值:对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文化、伦理与管理》、《合外内之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