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的生成路径与机理

作者:
杨乙丹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报告页数:
76页
报告字数:
59672字
所属图书:
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的演变与治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存在性威胁”和农村居民的“生存性威胁”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和内在的生成机理。一方面,持续出现的威胁大多突破了传统“天灾人祸”的局限,并被深深打上“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等时代烙印;另一方面,新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形式和类型各异的威胁,并使农村社会安全风险按照内在的生成路径发展演化。本章旨在通过对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等的重新考察,揭示在剧烈的社会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生成的内在逻辑与机理,为今后农村社会安全风险治理指明路径。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杨乙丹:1980年生,河南上蔡人,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3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术学位;200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曾任教于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型期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的结构性演变与新型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群体性事件的链式演化与断链防控研究”、陕西省人才专项“中国传统农贷制度研究”等。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
  • 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
  • 中国社会转型的界说
  • 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
第二节 转型期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生成的一般路径
  • 环境变迁、生态恶化与自然灾害频繁侵袭
  • 乡村工业化、网络化与现代化的“副产品”
  • 政治体制转型、基层政府行为异化与农村安全问题恶化
  • 乡村空壳化、治理失序与农村社会安全风险内生
  • 社会分化、心理失衡与农村社会结构紧张
  • 社会价值观念结构演变、社会失范与不安全行为下沉
  • 城乡一体化、监管乏力与风险下乡
  • 现代化迷失、生活方式变迁与农村居民的不安全行为
  • 全球化、风险扩散与农村安全风险外生
第三节 变革社会中的农村安全脆弱性
  • 脆弱性理论及其拓展
  • 农村社会安全脆弱性的内涵
  • 转型期农村社会安全脆弱性的现实表现
·第四节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