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村的阶级形成

作者:
(英)伯恩斯坦(Bernstein,H.) 叶敬忠 汪淳玉
出版日期:
2011年10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9558字
所属图书:
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很多人都认为或假定南方的“家庭农民”(“小农”)是一个社会“阶级”,真是如此吗?还是说这个“阶级”也包括了北方的家庭农民?这一观点最普遍的基础是,这些农民代表了从事简单再生产(“维持生计”)的家庭劳动型的企业活动,他们拥有很多共同的价值和美德(见引言部分)。那些“站在农民一边”的人一般强调他们渴望拥有自主权(autonomy):按照他们所珍视的方式耕作,这些方式有助于社会平等,而且是环境友好的(包括重建地方性的食品经济体系),因此,他们反对当今全球化对农业的无情压迫范德普勒格(van der Ploeg 2008)将这些采取替代耕作方式的先锋农民称为“新农民阶级”(the new peasantries)。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英)伯恩斯坦(Bernstein,H.):1945年生于英国伦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系著名教授。拥有剑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美国、中国、南非的多所著名大学任教。曾长期主编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农民研究》和《农政变迁》。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理论、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农政变迁、土地改革等。主要著作(含合著和主编)包括《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非洲的圈地》、《农政问题》、《亚洲的种植园、无产阶级与农民》、《第三世界的斗争》、《欠发展与发展》等。

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乡村社会、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研究主要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发表中英文论文二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等。

汪淳玉:1978年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土地政策与制度、农村教育等。翻译著作《遭遇发展》。

文章目录
“家庭农业”的阶级动力
  • 商品化
  • 小商品生产
  • 阶级分化
  • 分化的差异
·劳工阶级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