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都市生活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
张俊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762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西方社会工业革命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相比呈现许多新的特征,西美尔(Simmel)——西方社会学的大师,以一篇《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开启了西方都市生活集中讨论的序幕。西美尔的论文发表于1903年,在西美尔之前有很多讨论传统和现代社会差别的成果,其中部分涉及了城市人的生活,比较有名的是恩格斯1845年发表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对生活在城市中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也有描述。西美尔的观点是相对悲观的,他认为,“现代生活中的最深层次问题是个人在面对巨大社会压力、历史遗产、外来文化和生活技能时,如何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存在”。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郭子林译,载孙逊、杨剑龙主编《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19页。在大城市中,由于货币、时间和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在整个大城市中受到了客体文化客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规则、工具、象征物和产品的集合,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文化是个人借以吸收并使自己融入客体文化的文化。的巨大压抑,个人只是不断去适应城市生活,个人在城市中是孤独的,“身体的靠近和空间的狭小仅仅使得精神距离更加可见”。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郭子林译,载孙逊、杨剑龙主编《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27页。个人只是孤独地走在人群中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写照。在大城市中,个人被降低至一个实际上无能的层面,在喧嚣环境中的孤独,以缺少表情,缺少温情,缺少感情的方式去面对生活,西美尔没有给出改变的良方。“既然这样的生活力量已经变成了整个历史生活之树的根和冠,而在我们短暂的存在中,我们作为一个细胞并仅仅作为一个部分属于整个历史生活,那么我们的历史任务既不是谴责也不是抱怨,而仅仅是理解。”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郭子林译,载孙逊、杨剑龙主编《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31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张俊:(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文章目录
·引言
·空间决定的都市生活
·文化影响的都市生活
·空间文化共同作用下的都市生活
·空间生产过程中的都市生活
·都市生活主导的空间变迁
·结语